【古文】《兰亭集序》原文及翻译(王羲之)
引导语: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雅集后所作序文,以骈散结合的笔法抒发生命感悟,兼具文学价值与书法艺术巅峰地位。
原文
《兰亭集序》
王羲之
永和九年,岁在癸丑,暮春之初,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,修禊事也。
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。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;又有清流激湍,映带左右。
引以为流觞曲水,列坐其次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,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
译文
永和九年,时值癸丑年,三月初,我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,举行祓禊仪式。
众多贤士齐聚,老幼皆至。此处有高峻山岭,茂密树林与修长翠竹;又有清澈急流,如衣带环绕左右。
引溪水作流觞曲水,众人依次坐于岸边。虽无盛大音乐,但饮酒赋诗,已足够畅抒深幽情思。
注释
修禊(xì):古代三月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的消灾祈福仪式。
流觞曲水:将酒杯置于弯曲水道漂流,停于谁处则赋诗饮酒的游戏。
映带:如衣带般环绕,拟人化描写水流形态。
"一觞一咏":通过简练的并列结构,表现雅集活动的纯粹精神享受。
创作背景
公元353年,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,与谢安等41名士于兰亭举行修禊活动。时值东晋偏安江南,士族阶层在山水间寻求精神寄托,玄学清谈盛行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前段写景叙事,中段抒发人生感慨,后段点明作序缘由,呈现"景-情-理"三重递进。
2. 语言艺术:骈散相间,既有"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"的工整对仗,又有"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"的散句议论。
3. 思想内涵:由宴游之乐转向对生命短暂的哲思,体现魏晋士人"乐极生悲"的典型心理模式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兰亭集序》最动人处在于将瞬时的欢愉与永恒的思考熔铸一体。开篇的山水描写并非单纯写景,"崇山峻岭"与"清流激湍"构成刚柔相济的宇宙图式,为后文"仰观宇宙之大"的哲学沉思埋下伏笔。王羲之特有的笔势转换——从"信可乐也"的欢畅到"岂不痛哉"的顿挫,恰如书法中提按顿挫的韵律,展现生命体验的辩证性。
范文二
文中"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"的时空观照,突破了一般宴游文学的格局。王羲之将个体生命置于历史长河中考量,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意识,使文章获得超越时代的深刻性。值得注意的是,其悲慨并非消极的哀叹,而是在认清生命有限性后,通过文字创作实现的精神超越,这正是《兰亭集序》能感动历代文人的根本原因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东晋"兰亭雅集"的代表性,王羲之"书圣"地位,序文与书法的双重艺术价值。
2. 关键字词:修禊(xì)、流觞(shāng)、激湍(tuān)、嗟(jiē)悼、形骸(hái)。
3. 艺术手法:借景抒情、骈散结合、今昔对比的写作技巧。
4. 思想主旨:对生命短暂的哲思与通过文艺创作实现永恒的追求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映带:__________
(2)修禊:__________
答案:
(1)如衣带般环绕
(2)古代三月在水边举行的祈福仪式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"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历史观?
答案:揭示人类面对时间的永恒困境,强调历史认知的相对性,体现超越时代的哲学思考。
三、艺术特色
题目:分析文中骈散结合手法的作用。
答案:骈句增强韵律美(如"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"),散句深化议论(如"固知一死生为虚诞"),两者交替使用形成张弛有度的文气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