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劝学》原文(荀子)
引导语:荀子《劝学》是中国古代论述学习意义与方法的名篇,以比喻和说理结合,阐明积累、坚持与专注对成才的重要性。
原文
《劝学》
荀子
君子曰:学不可以已。
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
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
故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,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
……
译文
君子说:学习不可停止。
靛青从蓝草中提取,却比蓝草更青;冰由水凝结,却比水更寒冷。
木材笔直符合墨线,烘烤弯曲成车轮,弧度契合圆规。即使曝晒枯干,也不会再挺直,是工艺使它如此。
所以木材经墨线校正则直,金属经磨砺则锋利,君子广博学习且每日反省,就能智慧明达而行为无过。
注释
【輮以为轮】輮(róu):通“煣”,用火烘烤使木材弯曲。
【参省乎己】参(cān):检验;省(xǐng):反省。
【知明】知:通“智”,智慧。
艺术表现:以“青蓝”“冰水”“木金”三组自然物象类比,揭示后天改造的能动性。
创作背景
战国末期社会动荡,荀子提出“性恶论”,强调通过礼法教化与学习改变本性。此文成于其晚年讲学兰陵时期,针对弟子“学无用”的疑惑而作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总分式论述,首句立论后,分三层递进——自然物象类比、生活经验引申、直接说理。
2. 语言:善用排比与对偶,“青于蓝”“寒于水”等句式工整,音韵铿锵。
3. 思想:突破孔子“生而知之”说,提出“学而知之”的实践论,体现朴素唯物主义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荀子以“青蓝”之变破题,将抽象的学习过程具象化。靛青与冰块的意象选择极具匠心:二者皆需通过提取或凝结的加工方能成器,暗喻学习是主动改造的过程。后文“木受绳则直”更强化此理——人性如原始木材,需经“礼法之绳”的约束与“学问之砺”的打磨。这种以物喻理的写法,避免了空洞说教,展现出战国散文“譬喻叠出”的典型风格。
范文二
文中“輮轮”的细节耐人寻味。木材经火烤定型后“不复挺”,暗示学习对人的改造具有不可逆性。这与荀子“化性起伪”的核心思想深度契合:通过持续学习,人能够彻底重塑本性。值得注意的是,荀子刻意选用“君子”而非“圣人”作为理想人格,强调通过“日参省乎己”的日常积累可达至境,这种平民化视角在先秦诸子中独具现实意义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輮(róu)、省(xǐng)、知(通“智”)、砺(磨刀石)
2. 文学常识:荀子为战国末期儒家代表,主张“性恶论”,《劝学》出自《荀子》首篇
3. 核心意象:“青蓝”喻超越前人,“冰水”喻质变升华,“木金”喻外力改造
4. 思想要点:强调积累(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”)、专一(“蚓无爪牙之利”)、实践(“学至于行而止”)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 解释加点词:
(1)輮以为轮:__________
(2)金就砺则利:__________
答案:
(1)用火烘烤弯曲
(2)靠近磨刀石
解析: 注意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 “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”体现了怎样的学习观?
答案: 强调广泛学习与自我反省相结合,通过持续实践提升认知与品行。
解析: “博学”与“参省”构成知行合一的完整闭环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 对比《劝学》与《论语》“学而时习之”的异同。
答案: 同:均重视学习价值;异:荀子强调外力改造(“輮轮”),孔子侧重内在愉悦(“不亦说乎”)。
解析: 体现儒家思想从道德自觉向制度教化的演变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