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作文】《赤兔之死》原文(高考作文)
《赤兔之死》是200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,作者蒋昕捷以文言文形式虚构了关羽坐骑赤兔马的临终独白,展现了忠诚与义气的主题。
原文
《赤兔之死》
作者:蒋昕捷
建安二十六年,关羽走麦城,兵败遭擒,拒降,为孙权所害。
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。
一日,马忠上表:赤兔马绝食数日,不久将亡。
孙权大惊,急引江东众臣观之。
但见赤兔马伏于地,哀嘶不止。
众人不解,唯伯喜知之。
伯喜遣散众人,抚其背叹道:"尔欲追随关公乎?"
赤兔马哀鸣点头。
伯喜曰:"吾知关公之德,亦知尔之忠义。
然今日之事,非人力可为也。"
言罢,赤兔马泪如泉涌,仰天长嘶,气绝而亡。
译文
公元221年,关羽败走麦城,被俘后拒绝投降,遭孙权杀害。
他的坐骑赤兔马被孙权赏赐给马忠。
一天,马忠上奏:赤兔马多日不进食,即将死去。
孙权大惊,立即召集江东群臣前往观看。
只见赤兔马趴在地上,不停地悲鸣。
众人都不明白原因,只有伯喜知道。
伯喜让众人退下,抚摸着马背叹息:"你是想追随关公吗?"
赤兔马悲鸣着点头。
伯喜说:"我了解关公的品德,也知道你的忠义。
但今日之事,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。"
说完,赤兔马泪如雨下,仰天长嘶,气绝身亡。
注释
建安二十六年:公元221年,东汉末年建安年号。
走麦城:关羽兵败之地,今湖北当阳。
马忠:东吴将领,后擒获关羽。
伯喜:虚构人物,暗喻"伯乐识马"典故。
气绝而亡:古代对忠义之死的典型描写手法。
创作背景
2001年高考作文题要求以"诚信"为主题写作。作者蒋昕捷时年18岁,凭借对《三国演义》的深刻理解,用文言文创作了这篇寓言。文章借赤兔马殉主的故事,诠释了"士为知己者死"的传统价值观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采用史传体例,开篇交代背景,中间设置悬念,结尾点明主旨。
2. 语言艺术:活用"哀嘶""泪如泉涌"等动词,赋予动物人格化特征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动物殉主暗喻人类应有的忠诚信义,比直白说教更具感染力。
4. 文化传承:巧妙化用"伯乐相马"典故,体现古典文学修养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赤兔之死》最动人处在于将动物行为升华为道德寓言。作者没有直接歌颂关羽,而是通过坐骑的殉主行为,侧面烘托关公的人格魅力。这种"睹影知竿"的写法,既避免落入俗套,又深化了主题。文中"泪如泉涌"的描写尤为精妙,将马泪夸张化处理,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,使抽象的道德观念变得可感可知。
范文二
文章展现出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。开篇"建安二十六年"的纪年方式,立即营造出历史语境。"伯喜"这个人物的命名暗含典故,既指代懂马之人,又谐音"伯乐",形成双关隐喻。最值得称道的是文言运用的分寸感,既保持古雅风貌,又不过分艰涩,在高考作文中开创了文言创作的先例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建安年号(196-220)、关羽败走麦城(219年)、伯乐相马典故
关键字词:走(败逃)、绝食(拒绝进食)、气绝(呼吸停止)
艺术手法:拟人化描写、侧面烘托、典故化用
思想主题:忠诚、信义、士为知己者死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走麦城:__________
(2)绝食:__________
答案:
(1)兵败逃至麦城
(2)拒绝进食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文中赤兔马的行为表达了什么思想?
答案:通过动物殉主展现"士为知己者死"的传统道德观,强调忠诚高于生命。
三、写作特色
题目:分析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效果。
答案:赋予赤兔马人类的情感和行为,使抽象的道德观念形象化,增强感染力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用《赤兔之死》的典故论证"诚信"?
答案示例:可以论证诚信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承诺,更是一种超越物种的精神契约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