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现代诗】《兰亭集序》原文及翻译

【现代诗】《兰亭集序》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现代诗】《兰亭集序》原文及翻译

引导语: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是中国书法史与文学史上的双璧,记录了东晋文人雅集的盛况,兼具哲学思考与艺术价值。本文提供全文注译、创作背景及多维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。

原文

《兰亭集序》

东晋·王羲之

永和九年,岁在癸丑,暮春之初,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,修禊事也。

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。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;又有清流激湍,映带左右。

引以为流觞曲水,列坐其次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,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

译文

永和九年,时值癸丑年,三月初,我们在会稽山北的兰亭集会,举行祛除不祥的祭礼。

众多贤士都到场,老幼齐聚。这里有高峻的山岭、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翠竹;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,辉映环绕在亭子四周。

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,大家依次坐在水边。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,但饮酒赋诗,也足够畅快地抒发情怀。

注释

修禊(xì):古代三月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的祈福仪式。

流觞曲水:将酒杯放入弯曲的水道漂流,停驻处之人需赋诗饮酒。

映带:景物相互映衬如衣带环绕。

"一觞一咏"句:通过简朴的形式展现文人雅士的精神交流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353年,王羲之与谢安等42位名士在兰亭举行雅集。时值东晋偏安江南,士族阶层在山水间寻求精神寄托。这场集会既是民俗活动,更是乱世中文人对生命意义的集体探索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由叙事转入抒怀,最终升华为哲学思考,形成"景-情-理"三层递进。

2. 语言艺术:四六骈散结合,"崇山峻岭"等四字短语构成视觉韵律。

3. 思想内核:提出"死生亦大矣"的命题,体现魏晋士人对生命短暂的深刻焦虑。

4. 书法关联:文本内容与"天下第一行书"的书法形式形成互文,笔墨走势暗合情感起伏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兰亭集序》最动人处在于其双重悲剧意识。表面记录雅集之乐,实则处处埋伏着对欢乐易逝的警觉。"快然自足,不知老之将至"的转折,揭示出东晋士族在偏安表象下的集体不安。王羲之用清丽笔触描绘山水,却用"俯仰一世"的急促节奏切割画面,这种时空张力正是魏晋风骨的精髓。

范文二

作为现存最早的文人雅集记录,该文开创了"以水喻时"的经典模式。曲水流觞不仅是游戏,更是将无形时光具象化的哲学装置。当酒杯停驻的瞬间与诗人吟咏的刹那重合,便完成了对永恒片刻的捕捉。这种对短暂与永恒的辩证思考,直接影响后世李白"浮生若梦"的慨叹。

关于《兰亭集序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禊(xì)、觞(shāng)、湍(tuān)、骋(chěng)、嗟(jiē)

文学常识:属于序跋类文体,开创"兰亭体"山水描写范式

意象体系:流水(时间)、修竹(气节)、峻岭(障碍)的象征系统

核心思想:对"一死生为虚诞"的生命观批判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映带:__________

(2)骋怀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景物相互辉映环绕

(2)纵情抒发胸怀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"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历史观?

答案:揭示人类面对时空的永恒困境,强调历史轮回中个体生命的渺小与珍贵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兰亭集序》与曹操《短歌行》对生命态度的异同。

答案:同:均有时不我待的焦虑;异:王羲之倾向哲理化解脱,曹操侧重建功立业的紧迫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固知一死生为虚诞,齐彭殇为妄作"的批判价值。

答案:直接否定庄子齐物论,主张正视生命差异,体现东晋士人对儒家生命价值的重新确认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