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现代诗】《再别康桥》原文与深度解析
《再别康桥》是徐志摩1928年重访英国剑桥大学后创作的抒情名篇,以细腻笔触描绘对康桥的眷恋与离愁,展现了新月派诗歌的音乐美与意境美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层次鉴赏,助读者深入理解其艺术价值。
原文
再别康桥
作者:徐志摩
轻轻的我走了,
正如我轻轻的来;
我轻轻的招手,
作别西天的云彩。
那河畔的金柳,
是夕阳中的新娘;
波光里的艳影,
在我的心头荡漾。
软泥上的青荇,
油油的在水底招摇;
在康河的柔波里,
我甘心做一条水草!
(下阕略,全文共七节)
译文
我悄然离去,
如同当初悄然而至;
微微挥手告别,
天边的晚霞也沉默不语。
河岸垂柳镀上金光,
宛如落日下盛装的新娘;
水波中摇曳的倒影,
在我心中泛起涟漪。
淤泥间水草轻摆,
悠悠然在水中舞动;
若能化作康河一缕柔波,
我愿成为一株随波的水草。
注释
金柳:夕阳映照下呈金色的柳树,比喻为“新娘”,突出柔美意象。
青荇(xìng):水生植物,拟人化“招摇”表现自由姿态。
康河:剑桥大学流经的剑河(River Cam),诗人音译为“康桥”。
荡漾:双关语,既指水波晃动,亦指情感波动。
创作背景
1928年徐志摩第三次欧游期间重访剑桥,彼时他经历婚姻破裂与理想受挫。康桥象征其青年时代的自由与诗意,诗中“作别”实为对往昔的追悼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七节诗对称工整,首尾以“轻轻”呼应,形成回环韵律。
2. 语言:善用叠词(“轻轻”“油油”)增强节奏感,比喻新颖(“新娘”“水草”)。
3. 思想:表面写离别,实则寄托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幻灭后的哀婉。
4. 艺术特色:融绘画美(色彩意象)、音乐美(音节和谐)、建筑美(段落匀称)于一体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意象的抒情密码
诗中“云彩”“金柳”“青荇”等意象并非单纯写景。金柳如新娘的比喻,将自然人格化,暗示诗人对康桥如恋人般的痴迷;而“甘心做水草”的宣言,则通过卑微物象反衬精神依恋之深。徐志摩以意象为情感载体,实现物我交融的抒情效果。
范文二:音节中的离愁韵律
全诗通过“轻轻”“油油”等叠词与“荡漾”“招摇”等动词的平仄交替,构建出低回婉转的旋律。尤其首节三个“轻轻的”重复,既模拟脚步声的渐远,又强化了欲言又止的克制情绪,使离愁不落于直白,反显深沉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徐志摩为新月派代表诗人,主张“三美”理论(音乐美、绘画美、建筑美)。
意象分析:“云彩”象征转瞬即逝的美好,“康河”隐喻精神家园。
关键字词:荇(xìng)、荡漾(yàng)、笙箫(诗中未出现的隐含意象)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“招摇”在诗中的含义。
答案:形容水草在水中自由摆动的姿态,暗含诗人对无拘无束状态的向往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末节“我挥一挥衣袖,不带走一片云彩”体现了怎样的情感?
答案:以洒脱姿态掩饰内心不舍,强调对康桥的纯粹爱恋——不索取只怀念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对比徐志摩《偶然》与《再别康桥》的情感差异。
答案:《偶然》表现人生际遇的淡然,《再别康桥》则深藏对特定时空的执念,前者如哲思,后者似挽歌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