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》原文及翻译

【古文】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》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》原文及翻译:从孟子警句看人生磨砺的辩证智慧

引导语:

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》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下》,以排比句式揭示逆境磨砺意志、安逸消解精神的深刻哲理,为后世提供处世镜鉴。本文将呈现原文标准格式、白话译文及逐句注释,并附创作背景、艺术解析与考试要点。

原文:

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》

孟子

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

胶鬲举于鱼盐之中,管夷吾举于士,

孙叔敖举于海,百里奚举于市。

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

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

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
人恒过,然后能改;困于心,衡于虑,而后作;

征于色,发于声,而后喻。

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

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。

译文:

舜从田间耕作中被起用,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选拔,

胶鬲自鱼盐贩子跻身朝堂,管仲从狱官手中获释重用,

孙叔敖从海滨隐居出仕,百里奚从奴隶市场得到举荐。

所以上天要把重任交给某人时,必先使其内心痛苦,

筋骨劳累,体肤挨饿,身受贫困,

行事屡遭阻碍,以此激发意志,坚韧性情,增长才能。

人常有过错才能改正;内心困顿,思虑阻塞,而后奋发;

显露于脸色,流露于言语,才能被人理解。

国内没有守法之臣与谏诤之士,国外没有敌对势力与外部忧患,国家往往衰亡。

由此可知忧患使人生存,安逸导致灭亡。

注释:

畎(quǎn)亩:田间

傅说(yuè):商王武丁贤臣,原为筑墙奴隶

衡于虑:思绪阻塞。衡通"横"

法家拂(bì)士:守法度的大臣与辅弼之士

六位历史人物的逆境经历构成排比,增强说服力

"苦-劳-饿-空乏"四字短语递进式展现磨砺过程

创作背景:

战国中期诸侯兼并加剧,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。面对君王耽于享乐、士人贪图安逸的社会现象,孟子通过历史案例与逻辑推演,揭示个人成长与国家存亡的辩证关系。

作品解析:

1. 结构特征:先举六例构成事实论据,继而归纳普遍规律,最后推及治国之道,形成"个别-一般-特殊"的三段式论证

2. 修辞艺术:排比句式如连珠炮发,四字短语铿锵有力,"生于忧患死于安乐"警句形成强烈反差

3. 思想内核:将物理折磨升华为精神淬炼,体现儒家"艰难玉成"的修身观

4. 现实指向:针对战国统治者"争地以战,杀人盈野"的暴虐,提出"内修法度,外存戒心"的治国方略

范文一

孟子以六个历史人物的发迹史为经,以身心磨砺的层次为纬,编织出逆境成才的完整逻辑链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行拂乱其所为"的深刻性——不仅需要承受肉体痛苦,更要面对行为被反复否定的精神煎熬。这种"双重淬炼"理论比单纯强调吃苦更为透彻,展现出儒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。结尾从个人推及国家,使哲理具有更宏大的现实意义。

范文二

"征于色,发于声"二句常被忽略,实为全文关键转折。孟子指出磨砺必须外化为可感知的表现形式,这与儒家"诚于中形于外"的修养观一脉相承。文中"法家拂士"与"敌国外患"的对应关系尤具智慧:前者是主动的自我约束,后者是被动的外在压力,二者共同构成国家存续的保障机制。这种内外平衡的政治哲学,至今仍具启示价值。

关于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》的考试重点整理:

1. 关键字词:畎(quǎn)亩、傅说(yuè)、拂(bì)士、衡于虑(通假字)
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下》,属战国散文,孟子名轲字子舆

3. 论证方法:举例论证、类比论证、演绎论证的综合运用

4. 核心意象:"筋骨""体肤"等身体意象象征整体人格

5. 思想体系:体现孟子"性善论"下后天修养的重要性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: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衡于虑:__________

(2)拂士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思绪阻塞(衡通"横")

(2)辅佐君王的贤士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 "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"体现了怎样的教育观?

答案: 强调通过逆境激发潜能、磨练意志的挫折教育观,认为人的能力是在克服困难过程中增长的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 比较《生于忧患》与《论语》"岁寒知松柏"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

答案: 同:都运用比喻说明困境考验品格;异:孟子用历史事例与逻辑推理,孔子用自然现象象征,前者重论证,后者重感悟。

四、名句赏析

题目: 分析"生于忧患死于安乐"的修辞效果

答案: 对比修辞形成强烈反差,"生""死"的极端化表达强化警示效果,八字浓缩全文主旨,具有格言式穿透力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