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课文】《雷雨》课文原文(二年级)
《雷雨》是曹禺的代表作之一,通过一个封建家庭的悲剧,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矛盾。本文将呈现课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部经典作品。
原文
《雷雨》(节选)
作者:曹禺
第一幕
周朴园:(冷冷地)你来干什么?
鲁侍萍:不是我要来的。
周朴园:谁指使你来的?
鲁侍萍:(悲愤)命!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。
译文
周朴园:(冷淡地)你来做什么?
鲁侍萍:不是我自己要来的。
周朴园:是谁让你来的?
鲁侍萍:(悲愤地)命运!这不公平的命运让我来的。
注释
周朴园:周家的家长,性格冷酷专制。
鲁侍萍:周家的女仆,曾与周朴园有过感情纠葛。
命:此处指命运,暗指社会的不公与压迫。
悲愤:鲁侍萍的情感状态,表现她对命运的不满与反抗。
创作背景
《雷雨》创作于1933年,当时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。曹禺通过这部作品,反映了封建家庭的腐朽与人性的挣扎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剧本采用四幕结构,情节紧凑,冲突激烈。
2. 语言:对话简洁有力,富有戏剧性。
3. 思想:揭露了封建家庭的黑暗与人性的复杂。
4. 艺术特色: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,展现内心世界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雷雨》通过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,展现了封建家庭中的权力与压迫。周朴园的冷漠与鲁侍萍的悲愤形成鲜明对比,揭示了社会的不公。曹禺通过细腻的笔触,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,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戏剧冲突。
范文二
鲁侍萍的“命”一词,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控诉,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批判。曹禺通过这一角色,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深刻反思。剧本中的对话简洁而有力,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思想。
关于《雷雨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与读音:命(mìng)、悲愤(bēi fèn)。
2. 文学常识: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代表作家,《雷雨》是其代表作。
3. 知识要点:剧本反映了封建家庭的腐朽与人性的挣扎。
4. 意象意境:雷雨象征社会的动荡与人性的爆发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命:__________
(2)悲愤:__________
答案:
(1)命运
(2)悲伤与愤怒
解析: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,不可望文生义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《雷雨》通过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,表达了什么主题?
答案:表达了封建家庭中的权力压迫与社会的不公。
解析:对话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社会矛盾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“命!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”这句话的作用。
答案:这句话点明了鲁侍萍的悲剧根源,由个人遭遇转为对社会命运的控诉,深化了主题。
解析:“命”是关键词,承上启下,揭示社会矛盾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