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】《白杨礼赞》原文(茅盾)
《白杨礼赞》是茅盾1941年创作的散文名篇,以西北高原的白杨树为象征,讴歌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。文章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,将自然景物与时代主题紧密结合,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顽强斗志。
原文
《白杨礼赞》
茅盾
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,我赞美白杨树!
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,扑入你的视野的,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。
黄的是土,未开垦的处女土,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;
绿的呢,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,是麦田。
和风吹送,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——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"麦浪"。
若不是妙手偶得,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。
译文
白杨树确实非同寻常,我要歌颂白杨树!
当汽车行驶在辽阔无垠的高原上,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黄绿交织的巨大地毯。
黄色的是土地,未经开垦的原始土壤,数十万年前由大自然伟力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表层;
绿色的部分,则是人类劳动征服自然的见证,那是麦田。
微风轻拂,掀起层层绿色波浪——这时你会由衷赞叹古人创造的"麦浪"一词。
若非神来之笔,就必定是千锤百炼的语言结晶。
注释
"黄绿错综":用色彩对比突出高原的壮阔景象。
"大毡子":比喻手法,将高原比作地毯,形象生动。
"麦浪":化用古语,展现动态美感。
"妙手偶得":指不经意的艺术创造,强调语言的自然天成。
创作背景
1941年茅盾赴新疆途中,目睹西北高原白杨树的英姿,联想到抗战军民的不屈精神。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,作者借物抒怀,以白杨的挺拔象征中华民族的坚韧品格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采用"总-分-总"框架,开篇点题,中间展开描写,结尾升华主题。
2. 语言特色:善用比喻、拟人等修辞,如"大毡子""卫士"等意象生动传神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白杨树的形象,讴歌北方农民质朴坚强的品质,暗喻民族精神。
4. 艺术手法:托物言志,将自然景物人格化,赋予其时代特征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白杨礼赞》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。茅盾笔下的白杨树已不仅是自然植物,而是被赋予了人格化特征的艺术形象。"笔直的干""紧紧靠拢的枝"等描写,既符合白杨的生物特征,又暗喻北方农民的团结精神。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描写,最终点明"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"的主旨,使自然景物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。
范文二
文章的语言锤炼尤为精到。茅盾用"黄绿错综的大毡子"概括高原全景,以"麦浪"形容风吹麦田的动态,既准确又富有诗意。特别是"伟丈夫"与"好女子"的对比描写,通过拟人手法赋予白杨人格魅力。这种将客观描写与主观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,使文章既有画面感又饱含深情,展现了散文大家的语言功力。
关于《白杨礼赞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
1. 错综(cuò zōng):交错混杂
2. 毡子(zhān zi):毛毡,比喻高原
3. 妙手偶得:形容不经意的艺术创造
文学常识:
1. 茅盾:现代著名作家,代表作《子夜》
2. 创作时间:1941年抗战时期
3. 文体特点:抒情散文与象征手法的结合
意象意境:
1. 白杨树:象征北方农民的质朴坚强
2. 黄土高原:象征中华民族的根基
3. 麦浪:象征劳动人民的生命力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错综:__________
(2)妙手偶得:__________
答案:
(1)交错混杂
(2)不经意的艺术创造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白杨树象征什么?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?"
答案: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质朴坚强、团结向上的品质。作者借白杨树的形象,表达对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之情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,我赞美白杨树!"在全文中的作用。
答案:开篇点题,直抒胸臆,奠定全文感情基调。"实在"一词加强语气,"不平凡"概括白杨特质,为后文具体描写做铺垫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白杨礼赞》与《荷塘月色》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。
答案:相同点:都运用借景抒情手法。不同点:《白杨礼赞》偏重象征手法,景物描写带有鲜明的人格化特征;《荷塘月色》则通过细腻描写营造意境,抒发个人情怀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