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伯牙鼓琴》原文及翻译

【古文】《伯牙鼓琴》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古文】《伯牙鼓琴》原文及翻译

《伯牙鼓琴》是《列子·汤问》中的经典故事,讲述伯牙与钟子期以琴音相知的千古佳话。本文提供原文、白话翻译、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知音文化的深刻内涵。

原文

《伯牙鼓琴》

列子

伯牙善鼓琴,钟子期善听。

伯牙鼓琴,志在登高山。

钟子期曰:“善哉!峨峨兮若泰山!”

志在流水。

钟子期曰:“善哉!洋洋兮若江河!”

伯牙所念,钟子期必得之。

译文

伯牙擅长弹琴,钟子期善于聆听。

伯牙弹琴时,心中想着攀登高山。

钟子期赞叹道:“妙啊!巍峨雄壮如同泰山!”

伯牙转而抒发流水之志。

钟子期又说:“妙啊!浩荡奔涌如同江河!”

伯牙心中所想,钟子期总能领会。

注释

鼓琴:弹琴。“鼓”为动词,指弹奏。

志在登高山:琴音中寄托攀登高山的意境。“志”指心意所向。

峨峨(é é):形容山势高峻。《诗经·小雅》有“峨峨仲山甫”之句。

洋洋:形容水势浩大。《楚辞·九章》有“洋洋沅湘”的描写。

所念必得之:体现“知音”的核心——心灵的高度契合。

创作背景

故事出自战国时期《列子》,成书时间约在公元前4世纪。伯牙为春秋时楚国琴师,钟子期是隐居山林的樵夫。先秦时期“知音”文化盛行,音乐被视为沟通天人、传递心志的媒介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通过两次“志在—善哉”的对话呼应,形成递进式叙事,突出知音难觅的主题。

2. 语言艺术:用“峨峨”“洋洋”等叠词强化意象,泰山、江河的比喻具象化抽象琴音。

3. 思想内涵:揭示艺术鉴赏的最高境界——超越技巧,直抵创作者的精神世界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琴音中的精神对话

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之所以动人,在于它超越了音乐本身。当伯牙弹奏高山时,钟子期看到的不是琴弦震动,而是“峨峨泰山”的巍然气象;当琴声转为流水,他又即刻捕捉到“洋洋江河”的壮阔。这种瞬间的心灵共鸣,正是中国古典美学追求的“得意忘言”境界。后世“高山流水”成为知音的代称,恰因其揭示了艺术最本质的功能——搭建灵魂的桥梁。

范文二:知音文化的哲学延伸

故事结尾“伯牙所念,子期必得”八字,暗含深刻的认知哲学。琴音作为媒介,实则是主体精神的投射。钟子期的理解力不仅源于音乐修养,更在于对生命体验的共情能力。明代李贽评此故事时指出:“不遇知音,宁可绝弦”,强调精神认同的绝对价值。这种思想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,从嵇康《广陵散》到苏轼《琴诗》,皆可视为伯牙精神的回响。

关于《伯牙鼓琴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鼓(弹奏)、志(心意)、峨峨(山高貌)、洋洋(水盛貌)。

文学常识:出自《列子·汤问》,属先秦寓言;“高山流水”典故的源头。

意象分析:泰山象征崇高志向,江河隐喻生命流动,共同构成儒家“比德”传统的典型意象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伯牙鼓琴:__________

(2)志在流水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擅长

(2)流动的江水,喻指生命动态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钟子期两次“善哉”赞叹有何深层含义?

答案:既是对琴技的赞美,更是对伯牙精神世界的准确解读,体现“艺术共鸣”的至高境界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伯牙鼓琴》与《庄子·齐物论》“天籁”思想的异同。

答案:同:均强调超越形式的精神领悟;异:伯牙故事侧重人际共鸣,庄子主张物我两忘的绝对境界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