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】《隆中对》原文及翻译
《隆中对》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时的战略对话,展现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深刻洞察与卓越谋略。本文收录原文、白话译文及详细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这一历史名篇的政治智慧与文学价值。
原文
《隆中对》
(蜀汉)诸葛亮
自董卓已来,豪杰并起,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。
曹操比于袁绍,则名微而众寡,然操遂能克绍,以弱为强者,非惟天时,抑亦人谋也。
今操已拥百万之众,挟天子而令诸侯,此诚不可与争锋。
孙权据有江东,已历三世,国险而民附,贤能为之用,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。
译文
自从董卓专权以来,豪杰纷纷起兵,占据数州郡县的人不计其数。
曹操与袁绍相比,名声低微且兵力薄弱,但他最终战胜袁绍,由弱变强,不仅是天意,更在于人的谋略。
如今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,挟持天子号令诸侯,确实不能与他正面抗衡。
孙权占据江东,历经三代,地势险要且民心归附,贤能之士为他效力,可以结为外援但不可图谋。
注释
【董卓】东汉末年权臣,专权乱政引发诸侯割据。
【挟天子】控制汉献帝以政治号令诸侯,体现曹操"奉天子以令不臣"的策略。
【三世】指孙坚、孙策、孙权三代经营江东基业。
【不可图】诸葛亮明确提出联吴抗曹的战略核心,显示其务实的地缘政治观。
创作背景
公元207年,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。时曹操已统一北方,孙权坐稳江东,刘备却屡遭失败,仅余新野小城。诸葛亮在草庐中纵论天下,为刘备制定"跨有荆益、联吴抗曹"的战略蓝图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"总-分-总"框架,先分析历史教训,再评估当前势力,最后提出对策,逻辑严密如兵法部署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对比手法(曹操"名微众寡"却"以弱为强"),凸显"人谋"重于"天时"的辩证思想。
3. 思想价值:提出"三分天下"的前瞻预判,其战略构想实际指导了此后数十年的政治格局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论《隆中对》的现实主义精神
诸葛亮对各方势力的分析充满冷峻的现实主义。他承认曹操"不可与争锋"的客观实力差距,又清醒认识到孙权"不可图"的既定格局,这种基于事实的理性判断,与刘备集团"兴复汉室"的理想主义形成张力。文中"非惟天时,抑亦人谋"的论断,尤其体现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哲学。
范文二:战略对话的文学呈现
《隆中对》虽为政治文献,却具有鲜明的文学特质。诸葛亮用"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"勾勒乱世图景,以"国险而民附"四字浓缩江东优势,语言如刀削斧劈般精炼。对话中层层递进的逻辑力量,与《左传》《战国策》的策士风格一脉相承,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。
考试重点整理
【字词解释】
挟(xié):控制、要挟
克(kè):战胜
援(yuán):同盟、外援
【文学常识】
1. 诸葛亮"三分天下"预言与《出师表》的"汉贼不两立"形成思想对照
2. 东汉末年"州郡割据"与唐代藩镇、晚清督抚的异同比较
【意象分析】
"百万之众"象征绝对实力,"江东三世"体现政权延续性,"草庐对策"成为贤士献策的经典意象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豪杰并起:__________
(2)抑亦人谋:__________
答案:
(1)同时兴起
(2)而且也是
解析:注意古文连词的递进关系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诸葛亮提出"不可与争锋""可以为援"的战略依据是什么?
答案:基于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与军事实力,以及孙权政权稳固、地利人和的特点,体现务实的地缘政治观。
解析:需结合汉末军阀混战的历史背景作答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对比《隆中对》与《出师表》中诸葛亮对曹操的称谓变化
答案:《隆中对》称"操"体现客观分析,《出师表》称"贼"显示政治立场,反映从战略谋划到北伐实践的态度转变。
解析:称谓变化折射文本性质差异(私人对策vs公开文书)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