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逍遥游》原文及翻译(庄子)

【古文】《逍遥游》原文及翻译(庄子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古文】《逍遥游》原文及翻译(庄子)

《逍遥游》是《庄子》开篇之作,以寓言阐发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,展现了道家超越物我、无待无求的哲学思想。本文完整呈现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鉴赏,助读者深入理解庄子笔下的宇宙观与生命智慧。

原文

逍遥游

庄子

北冥有鱼,其名为鲲。鲲之大,不知其几千里也。

化而为鸟,其名为鹏。鹏之背,不知其几千里也。

怒而飞,其翼若垂天之云。是鸟也,海运则将徙于南冥。

南冥者,天池也。

译文

北海有一条鱼,名字叫鲲。鲲的巨大,不知道有几千里。

它变化成鸟,名字叫鹏。鹏的背脊,不知道有几千里。

当它奋起而飞时,翅膀如同天边的云彩。这只鸟,海动风起时就要飞往南海。

南海,是天然形成的大池。

注释

北冥:北海。"冥"通"溟",指幽深广阔的水域。

鲲(kūn):传说中的巨鱼,庄子虚构的生物意象。

:由鲲幻化的大鸟,象征超越形体的精神存在。

垂天之云:形容鹏翼展开时如悬挂天际的云幕,突出其恢弘气势。

海运:海气运动引发的飓风,暗喻自然伟力。

创作背景

战国中期社会动荡,庄子拒绝楚威王相位邀请,隐居著书。本篇成书约公元前4世纪,通过神话叙事批判儒家礼法约束,主张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以"鲲化鹏"的奇幻故事开篇,层层递进引出"小大之辩",最终归结于"无己""无功""无名"的逍遥境界。

2. 语言艺术:善用夸张比喻("翼若垂天之云")与对比手法(蜩与学鸠笑鹏),形成磅礴与诙谐并存的文风。

3. 思想核心:破除时空局限与价值执着,提出"乘天地之正"的绝对自由观,影响后世玄学与禅宗思想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逍遥游》开篇的鲲鹏意象构成中国文学史上最壮阔的想象。庄子将北海巨鱼幻化为垂云大鹏,不仅突破生物形态的常规认知,更通过"不知其几千里"的反复强调,消解了世俗的尺度观念。这种对"大"的极致渲染,实为精神自由的隐喻——当主体超越形体束缚,方能实现"无所待"的逍遥。鹏徙南冥需借海运,暗示绝对自由仍须顺应自然规律,此为庄子辩证思维的体现。

范文二

庄子的自由哲学在鹏鸟与蜩鸠的对话中呈现深刻张力。学鸠"抢榆枋而止"的沾沾自喜,与鹏鸟"九万里则风斯在下"的恢弘气度形成鲜明对照。这种"小大之辩"绝非简单的优劣评判,而是揭示认知局限的普遍存在: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,人类同样受困于自身的时空尺度。庄子以寓言瓦解常识判断,引导读者反思生命存在的多维可能性。

关于《逍遥游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

1. 冥(míng):通"溟",幽深水域

2. 鲲(kūn):神话巨鱼

3. 徙(xǐ):迁移

文学常识

1. 《庄子》属先秦诸子散文,与《老子》并称道家经典

2. "逍遥"指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

意象解析

1. 鲲鹏:象征突破形骸局限的生命境界

2. 天池:喻指自然造化的终极归宿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怒而飞:__________

(2)天池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奋起

(2)天然形成的大池

解析:"怒"古义指气势旺盛,需结合上下文理解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鹏之徙于南冥"体现了庄子怎样的思想?

答案:通过鹏鸟凭借海运迁徙的描写,阐明真正的自由需要顺应自然规律("有所待"),而非主观妄为。

解析:注意区分庄子"无待"与世俗理解的绝对自由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其翼若垂天之云"的艺术效果。

答案:运用夸张手法,将鹏翼比作悬挂天际的云幕,以具象化的比喻表现鹏鸟的恢弘气势,增强文本的视觉冲击力。

解析:此句体现庄子"谬悠之说,荒唐之言"的语言特色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