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课文】《背影》原文(朱自清)

【课文】《背影》原文(朱自清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课文】《背影》原文(朱自清)

《背影》是朱自清1925年创作的纪实散文,通过父亲送别时买橘子的细节,刻画了中国式父爱的含蓄与深沉。读者可从原文、译文及解析中体会白描手法与情感张力,理解民国知识分子的家庭伦理观。

原文

《背影》

朱自清

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,

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。

那年冬天,祖母死了,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,

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……

(原文较长,此处节选开头段落)

译文

我和父亲分别已有两年多,

最难忘怀的是他蹒跚的背影。

那年冬日,祖母离世,父亲又遭革职,

真是苦难接连降临……

注释

【交卸】jiāo xiè:解除官职。

【祸不单行】huò bù dān xíng:出自《汉书》,指不幸事件接连发生。

艺术表现:开篇以时间跨度制造悬念,"背影"作为核心意象统领全篇。

创作背景

1925年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,回忆1917年父亲送其北上求学场景。时值新文化运动,传统家庭关系受到挑战,作者通过细节描写重构父子情感纽带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采用倒叙手法,以"背影"为线索贯穿回忆与现实。

2. 语言:白描技法精准,"攀""缩""倾"等动词活化父亲形象。

3. 思想:展现传统父亲"无言的爱"与现代子辈的愧疚反思。

4. 艺术:细节描写与克制抒情形成张力,开创现代散文新范式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背影》的艺术魅力在于"以形写神"。文中父亲翻越月台时"两手攀着""两脚缩着"的动作描写,看似笨拙却饱含力量。这种不事雕琢的白描,恰如中国画中的留白,让读者在具体形象中自行填补情感空间。朱自清将传统文人"哀而不伤"的美学原则,转化为现代散文的抒情方式。

范文二

文中三次出现的"背影"构成情感递进:初见时的惊讶,凝望时的酸楚,追忆时的忏悔。这个逐渐模糊的视觉意象,实则是情感不断深化的过程。作者刻意隐去父亲面部描写,既符合真实观察视角,又使形象超越个体成为文化符号。这种处理方式影响了后来杨绛、汪曾祺等作家的家族叙事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【字词】蹒跚(pán shān)、簌簌(sù sù)、颓唐(tuí táng)

【文学常识】朱自清"五四"时期重要散文家,"文学研究会"成员

【意象】"紫毛大衣"象征父爱温暖,"朱红橘子"隐喻生命热度

【知识全解】本文与《荷塘月色》共同体现"美文"创作理念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"颓唐"在文中的含义

答案:形容父亲失业后精神萎靡的状态

解析:需结合"回家变卖典质"的上下文理解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"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,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"的情感内涵

答案:体现儿子对父亲艰难处境的突然领悟,包含愧疚与怜惜

解析:注意"这时"体现的情感转折点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背影》与鲁迅《父亲的病》中父子关系描写差异

答案:朱自清侧重温情回忆,鲁迅重在批判封建家长制

解析:反映新文化作家对传统的不同态度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《背影》谈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

答案示例:文中"父为子纲"转化为责任伦理,证明传统可通过情感重构获得新生

解析:需区分封建礼教与人文关怀的差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