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马说》原文(韩愈)

【古文】《马说》原文(韩愈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古文】《马说》原文(韩愈)

《马说》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寓言杂文,借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,讽喻人才埋没的社会现实。读者可通过原文、译文及解析,深入理解韩愈的批判精神与文学技巧。

原文

《马说》

韩愈

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

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

故虽有名马,祇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

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

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

是马也,虽有千里之能,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,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

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,执策而临之,曰:“天下无马!”

呜呼!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!

译文

世上先有伯乐,然后才有千里马。

千里马常有,但伯乐却不常有。

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,也只能在奴仆手中受辱,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,不因日行千里而闻名。

能日行千里的马,一顿或许能吃一石粮食。

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按普通马喂养。

这样的马,虽有日行千里的能力,却吃不饱,力气不足,才能无法显现,连普通马都比不上,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?

驱赶它不按正确方法,喂养它不能竭尽其才,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其意,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面前说:“天下没有好马!”

唉!是真的没有好马吗?是真的不识马啊!

注释

伯乐:传说中善相马的人,此处喻指识才者。

祇(zhǐ):同“只”,仅仅。

骈死:并列而死,指与普通马同死。

槽枥:马槽和马棚,泛指养马之处。

一石(dàn):古代容量单位,约合今120斤。

外见(xiàn):显露在外。

策:马鞭,此处作动词用,指驱使。

创作背景

韩愈写此文时正值唐德宗贞元年间,科举制度虽已确立,但门阀观念仍重。他多次科举失利,对人才压抑深有感触。文中“伯乐”暗指执政者,“千里马”则象征怀才不遇的寒门士子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上采用递进式论证,先立“伯乐与千里马”的依存关系,再层层揭示人才被埋没的具体原因。

2. 语言犀利直白,“执策而临之”的细节描写,生动刻画统治者昏聩形象。

3. 思想深刻,结尾“其真不知马也”的反复诘问,强化批判力度。

4. 艺术上善用对比,千里马的才能与待遇形成强烈反差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马说》的批判艺术在于“以马喻人”的巧妙构思。韩愈将人才比作千里马,喂养不当的细节对应统治者对人才的错误使用。“执策而临之”的戏剧性场景,更是对权力傲慢的绝妙讽刺。文中三次反问句的递进,犹如重锤敲击读者心灵,使“不识人才”的主题愈发深刻。

范文二

韩愈在不足二百字的短文中完成完整论证。开篇“世有伯乐”的论断如金石掷地,随即用“骈死于槽枥之间”的惨状强化论点。最精彩处在于“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”的描写,马嘶象征人才的自我表达,而“天下无马”的妄断,恰是封建制度下人才悲剧的根源。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,展现杂文的战斗性。

关于《马说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伯乐(bó lè)、祇(zhǐ)、骈(pián)、枥(lì)、石(dàn)、见(xiàn)

文学常识:韩愈“文起八代之衰”的散文革新主张,唐宋八大家之首地位

知识要点:托物言志手法、递进式论证结构、反问修辞的作用

意象意境:千里马(人才)、伯乐(明君)、槽枥(压抑环境)构成的象征体系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骈死:__________

(2)策之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并列而死

(2)用鞭子驱赶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文章结尾“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”表达了什么观点?

答:强调世上并非没有人才,而是当权者缺乏识才眼光,直指封建制度下人才选拔的弊端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马说》与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在批判方式上有何异同?

答:同:都采用寓言体讽喻现实。异:韩文以马喻人,直接揭露制度问题;柳文通过捕蛇者遭遇,侧面反映赋税之毒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“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”的表达效果。

答:三个短语层层递进,揭示人才被埋没的内在逻辑:物质待遇不足→能力受限→才华无法展现,形成完整的因果链条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《马说》观点,谈谈当代社会如何避免“千里马骈死”现象。

答案示例:需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(“伯乐”制度化),完善人才培养体系(“食尽其材”),畅通人才表达渠道(“通其意”)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