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】《核舟记》原文与深度解析
《核舟记》是明代魏学洢记述微雕工艺的经典散文,通过一枚桃核上的精妙雕刻,展现中国古代匠人“以径寸之木,具象千里”的鬼斧神工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白话翻译、创作背景及多维鉴赏,解析其“小中见大”的艺术哲学。
原文
《核舟记》·魏学洢
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,能以径寸之木,为宫室、器皿、人物,以至鸟兽、木石,罔不因势象形,各具情态。
尝贻余核舟一,盖大苏泛赤壁云。
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,高可二黍许。中轩敞者为舱,箬篷覆之。旁开小窗,左右各四,共八扇。启窗而观,雕栏相望焉。闭之,则右刻“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”,左刻“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”,石青糁之。
译文
明代有位技艺奇巧的匠人王叔远,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、器具、人物,甚至鸟兽、木石,无不顺着木料形态模拟物象,各具神态。
他曾赠我一只核舟,刻的是苏轼泛舟赤壁的典故。
核舟首尾长约八分多,高约两粒黄米。中间高敞部分为船舱,覆着箬竹叶制的篷。两侧开小窗,左右各四扇,共八扇。开窗可见雕花栏杆相对;闭窗时,右窗刻“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”,左窗刻“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”,字迹填着石青色颜料。
注释
【径寸之木】直径一寸的木头。径:直径。
【罔不】无不。罔(wǎng):无。
【大苏泛赤壁】指苏轼《赤壁赋》中月夜泛舟的意境。大苏:苏轼。
【石青糁之】用石青颜料涂染刻字。糁(sǎn):涂抹。
创作背景
魏学洢生活在晚明手工业高度发达时期,其父魏大中因弹劾阉党被害。本文写于天启年间,借核舟之“微”暗喻文人于乱世中坚守的“宏大”精神世界,与苏轼《赤壁赋》的豁达形成互文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按空间顺序描写,从整体到局部,最后聚焦窗上题字,层次分明。
2. 语言:用“轩敞”“相望”等词强化立体感,“山高月小”等直接引用苏轼诗文,实现双重艺术嵌套。
3. 思想:通过“寸木容乾坤”的对比,揭示“器以载道”的传统美学观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微观世界的宏大叙事
《核舟记》以“寸木”为舞台,上演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。王叔远的刻刀不仅是工具,更是将《赤壁赋》的文学意境转化为物质载体的媒介。文中“闭窗见字”的设计尤为精妙——当物理视线被遮挡时,文学意象反而通过文字被唤醒,这种“视觉-想象”的转换,正是中国传统艺术“留白”哲学的体现。
范文二:技术背后的文人精神
魏学洢在描写核舟时,刻意强调“因势象形”的创作理念。这既是对匠人技艺的赞叹,亦暗含文人处世之道。晚明政局动荡,文人如核舟般在狭小空间中寻求精神自由。文中苏轼形象的出现,暗示着作者对“不以物伤性”境界的追慕,使工艺小品升华为精神宣言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罔(wǎng)、糁(sǎn)、轩敞、黍(古代计量单位)。
2. 文学常识:苏轼《赤壁赋》与核舟的关联、晚明小品文特点。
3. 艺术手法:空间描写顺序、用典、细节描写的作用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加点词义:(1)罔不因势象形 (2)石青糁之
答案:(1)无不根据原木形态雕刻 (2)用石青颜料涂染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核舟窗上题字有何深意?
答案:直接引用苏轼诗文,将微雕与文学意境结合,体现“工艺载道”的思想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核舟记》与《刻舟求剑》对“舟”意象的运用差异。
答案:前者以舟为载体展现艺术境界,后者借舟讽刺教条主义,一褒一贬,功能迥异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用《核舟记》理解“细节决定成败”?
答案示例:核舟通过“二黍许”的高度刻画、“八扇窗”的对称设计等细节,证明极致专注方能创造奇迹,适用于论述工匠精神的价值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