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三峡》原文(郦道元)

【古文】《三峡》原文(郦道元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郦道元《三峡》全文解析与鉴赏

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以凝练笔法描绘长江三峡的险峻与四季变幻,展现南北朝时期山水散文的巅峰成就。本文包含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分析,并附中高考考点梳理。

《三峡》原文(郦道元)

自三峡七百里中,两岸连山,略无阙处。

重岩叠嶂,隐天蔽日,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。

至于夏水襄陵,沿溯阻绝。

或王命急宣,有时朝发白帝,暮到江陵,其间千二百里,虽乘奔御风,不以疾也。

春冬之时,则素湍绿潭,回清倒影。

绝巘多生怪柏,悬泉瀑布,飞漱其间。

清荣峻茂,良多趣味。

每至晴初霜旦,林寒涧肃,常有高猿长啸,属引凄异,空谷传响,哀转久绝。

白话译文

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,两岸群山连绵,几乎没有中断之处。

层叠的山峰遮蔽天空,若非正午或半夜,看不见太阳和月亮。

夏季江水漫上山陵,上下行船都被阻断。

偶有朝廷紧急文书传送,早晨从白帝城出发,傍晚便到江陵,其间一千二百里路程,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,也不及这般迅速。

春冬季节,雪白的急流与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,倒映着山影。

陡峭山峰上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,悬挂的泉水瀑布飞泻冲刷其间。

水清树荣,山高草盛,确实充满趣味。

每逢雨后初晴或霜露清晨,山林寒气肃杀,常有猿猴拉长声音啼叫,凄厉异常,在空谷中回荡,哀婉的叫声久久不绝。

注释

【略无阙处】阙:通"缺",中断之意。写三峡山势的连绵不绝。

【自非亭午】亭午:正午。用时间刻度表现山高谷深的地理特征。

【夏水襄陵】襄:漫上。典型的水文记录笔法,反映作者实地考察的严谨。

【素湍绿潭】色彩对比强烈,"素"与"绿"形成视觉冲击。

【属引凄异】属(zhǔ)引:连续不断。猿啸描写兼具地理志的客观与文学抒情性。

创作背景

郦道元任北魏御史中尉期间,为《水经》作注时完成此文。南北朝时期地理著作往往兼具文学价值,作者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考证,将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转化为文字奇观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按季节时序展开,夏景突出水势迅猛,春冬展现清幽秀美,秋日侧重凄清萧瑟。

2. 语言艺术:动词"襄""飞漱""传响"极具动态感,"素湍绿潭"等四字短语凝练如画。

3. 科学精神:精确记录"千二百里"航程数据,体现地理学家的专业素养。

4. 情感表达:末段猿啸描写突破客观记录,流露对自然伟力的敬畏之情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时空压缩的笔法创造

郦道元在描写夏季江流时,创造出独特的时空压缩效果。"朝发白帝,暮到江陵"的夸张表述,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强烈对比,将一千二百里的航程浓缩为旦暮之间。这种处理既保留地理志的准确性,又赋予文学表现的张力。值得注意,作者特意用"虽乘奔御风,不以疾也"作为参照,以现实中的极速运动反衬江流的超凡速度,这种对比手法在六朝散文中颇具开创性。

范文二:四时画卷的审美建构

文章以四季为框架建构审美空间:夏季的奔腾激越如泼墨大写意,春冬的"清荣峻茂"似工笔重彩,秋季的"林寒涧肃"则像淡墨渲染。这种时序编排不仅符合自然规律,更暗合中国美学"万物静观皆自得"的观照方式。尤其"素湍绿潭,回清倒影"八字,以水为镜捕捉山光云影,体现六朝文人"山水有清音"的审美追求,为后世柳宗元《永州八记》提供了范本。

关于《三峡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【重点字词】

阙(quē):通"缺"

襄(xiāng):漫上

溯(sù):逆流而上

巘(yǎn):山峰

属(zhǔ)引:连续不断

【文学常识】

1. 郦道元:北魏地理学家,所著《水经注》是古代地理名著

2. 三峡指:瞿塘峡、巫峡、西陵峡

3. 本文体裁:山水散文

【艺术特色】

1. 科学性与文学性结合

2. 善用夸张、对比手法

3. 四字短语的节奏韵律

4. 多感官描写的综合运用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略无阙处:__________

(2)飞漱其间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通"缺",中断

(2)冲荡,冲刷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清荣峻茂"描写了怎样的景象?

答案:概括春冬时节三峡水清、树荣、山高、草盛的生态特征,四字短语凝练呈现多重视觉元素,体现作者对自然生机的敏锐把握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三峡》与吴均《与朱元思书》的写景差异

答案:郦道元侧重客观记录与科学考察,景物描写具有地理志特征;吴均则更多融入个人情感,呈现"鸢飞戾天者,望峰息心"的抒情性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空谷传响,哀转久绝"的艺术效果

答案:以声音描写拓展空间维度,"哀转"赋予自然景物情感色彩,"久绝"形成余韵袅袅的听觉效果,强化了三峡秋日的萧瑟氛围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《三峡》分析古人"格物致知"的实践精神

答案示例:郦道元通过实地考察记录水文地貌,体现传统知识分子"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"的求知方式,其科学态度与文学才华共同铸就经典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