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》原文

【古文】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》原文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古文】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》原文解析与鉴赏

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》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下》,以警句形式阐述逆境成才的哲理,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修养的经典论述。本文将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多维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与文学价值。

原文

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》

孟子

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

必先苦其心志,

劳其筋骨,

饿其体肤,

空乏其身,

行拂乱其所为,

所以动心忍性,

曾益其所不能。

译文

上天要把重大使命交付给这个人时,

必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,

使他的筋骨劳累,

使他经受饥饿,

使他身处贫困,

让他的行为屡遭挫折,

以此激励他的心志、坚韧他的性情,

从而增长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。

注释

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: "大任"指治国安邦的重任,"斯人"即此人,暗指有德之士。

苦其心志: "苦"作动词,意为使……经受煎熬,强调精神磨练的必要性。

行拂乱其所为: "拂乱"意为违背、扰乱,指故意设置行为障碍。

动心忍性: 通过外在考验激发内在潜能,"忍性"即锤炼坚韧品性。

曾益其所不能: "曾"通"增",体现从量变到质变的修养过程。

创作背景

战国时期社会动荡,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。此段文字是对弟子关于"生于忧患"问题的回答,反映了孟子"人性本善但需后天磨练"的教育观,亦暗含对当时统治者缺乏忧患意识的批判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 采用因果递进式论述,先列六种磨练方式,后点明"动心忍性"的深层目的,形成严密逻辑链。

2. 修辞艺术: 连续五个排比句如重锤击鼓,辅以"必先""所以"等关联词,强化论证气势。

3. 思想内核: 将个体成长与天命观结合,既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,又强调外部环境对人格塑造的作用。

4. 语言特色: 单字动词(苦、劳、饿)的精准运用,形成极具张力的表达效果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逆境中的精神淬炼

孟子以锻铁成器的过程喻示人才成长规律。文中六个动词构成完整的磨练体系:从精神层面的"苦心志"到物质层面的"饿体肤",再到行为层面的"拂乱所为",层层递进展现全面考验。尤其"动心忍性"四字,揭示外在磨难与内在提升的辩证关系,这种将痛苦转化为能力的智慧,至今仍是励志教育的经典范式。

范文二:天命观与自我修养的统合

文本表面强调"天降大任"的宿命色彩,实则突出人的主体性。"曾益其所不能"的结论表明,所谓天命需通过自我完善来实现。孟子巧妙将儒家"修身以俟命"的思想具象化,那些看似残酷的考验,实则是成就圣贤的必由之路。这种既敬畏天命又重视人为的哲学,构成中国士人精神的重要源头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

空乏(kōng fá):使……贫困

拂乱(fú luàn):违背扰乱

曾益(zēng yì):增加

2. 文学常识:

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下》,属战国散文,体现孟子"性善论"与"王道"思想

3. 核心意象:

"筋骨/体肤"构成身体磨练的具象符号

"心志/性情"代表精神提升的抽象维度

4. 哲理要点:

忧患意识对成才的重要性

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苦其心志:__________

(2)曾益其所不能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使……经受痛苦

(2)增加

解析:注意使动用法与通假字现象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孟子认为担当大任者需要经历哪些磨练?

答案:需经受精神煎熬、身体劳累、物质匮乏、行为挫折等多重考验,通过这些磨练来坚定意志、培养韧性、提升能力。

解析:需完整概括文中列举的六种磨练方式及其作用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"的深层含义

答案:此句揭示磨练的终极目的——通过外在考验激发内在潜能,使人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获得原本不具备的能力,体现"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"的成长哲学。

解析:要结合儒家修身观与辩证法思想作答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