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医】《伤寒论》原文解析与鉴赏
《伤寒论》为东汉张仲景所著,奠定中医辨证论治体系,本文解析其核心原文,提供译文、注释及鉴赏,助读者理解古代医学智慧。
原文
《伤寒论·太阳病篇》
汉·张仲景
太阳之为病,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。
太阳病,发热汗出,恶风脉缓者,名为中风。
太阳病,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,体痛,呕逆,脉阴阳俱紧者,名为伤寒。
译文
太阳经发病时,脉象浮,头颈僵硬疼痛且怕冷。
太阳病若发热出汗、怕风且脉象缓,称为“中风”。
太阳病无论是否发热,必定怕冷、身体疼痛、呕吐,脉象寸关尺皆紧,称为“伤寒”。
注释
脉浮:脉象轻取即得,主表证。
头项强痛(qiáng tòng):颈项僵硬疼痛,太阳经循行部位症状。
恶寒(wù hán):畏寒怕冷,外感病初期特征。
中风:此处指外感风邪,非现代“脑卒中”。
脉阴阳俱紧:寸关尺三部脉均紧张有力,主寒邪束表。
创作背景
东汉末年战乱频发,疫病流行。张仲景家族百余人死于伤寒,遂著《伤寒杂病论》,系统总结外感病诊治规律,后世辑录为《伤寒论》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条文式书写,先总述太阳病纲领,再分述中风、伤寒证候。
2. 语言:简洁精准,如“必恶寒”强调寒邪致病的必然性。
3. 思想:首创“六经辨证”,以脉症结合界定疾病类型。
4. 艺术特色:通过对比(中风与伤寒)凸显病因差异,逻辑严密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伤寒论》以寥寥数语构建诊断框架。“脉浮”与“恶寒”并提,揭示表证本质;区分“中风”“伤寒”,展现对病因的深刻观察。张仲景将复杂病症提炼为简明条文,体现中医“执简驭繁”的智慧。其语言如金石刻镂,千载之下仍为临床圭臬。
范文二
文中“必恶寒”三字尤为精警。一个“必”字,既强调寒邪致病的确定性,又暗含对误诊的警示。张仲景不赘述理论,而是通过症状组合的客观描述,引导医者聚焦关键指征。这种实证精神,使《伤寒论》超越时代成为经典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《伤寒论》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,开创辨证论治体系。
关键字词:脉浮(fú)、恶寒(wù hán)、强痛(qiáng tòng)。
意象意境:通过脉象与症状组合,构建“表寒证”的病理意境。
知识全解:“太阳病”指外感病初期,邪气在表;中风与伤寒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否及脉象差异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恶寒:__________
(2)强痛:__________
答案:
(1)畏寒怕冷
(2)僵硬疼痛
解析:需结合中医语境理解,不可直译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“太阳病,发热汗出,恶风脉缓者,名为中风”反映了什么诊断思想?
答案:体现“辨证求因”思想,通过特定症状组合(汗出+脉缓)界定风邪致病。
解析:张仲景重视症状关联性,非孤立判断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伤寒论》与《黄帝内经》的写作风格有何差异?
答案:《伤寒论》为临床条文,简洁实用;《内经》多理论阐述,哲学性强。
解析:前者重实践指导,后者重理论构建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