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课文】《朱自清的春》原文解析与鉴赏
朱自清的散文《春》以细腻笔触描绘初春景象,展现自然生机与生活希望。本文将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维鉴赏,解读这篇现代文学经典的艺术魅力。
原文
《春》
朱自清
盼望着,盼望着,东风来了,春天的脚步近了。
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,欣欣然张开了眼。山朗润起来了,水涨起来了,太阳的脸红起来了。
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,嫩嫩的,绿绿的。园子里,田野里,瞧去,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。
译文
反复期盼中,东风终于到来,春天悄然而至。
万物如同初醒,欢喜地睁开双眼。山色变得温润,河水开始上涨,朝阳也染上红晕。
嫩绿的小草悄然破土,在园圃与田野间连成绵延的绿意。
注释
【欣欣然】xīn xīn rán:欢喜的样子。拟人化表现万物复苏的愉悦。
【朗润】lǎng rùn:明亮润泽。通过触觉与视觉通感描绘山色变化。
【钻】zuān:动词精准表现小草破土的动态,暗含生命张力。
创作背景
1933年创作于清华大学任教期间。时值"九一八"事变后,朱自清借春景抒发对民族新生的期待,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脉搏相融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以"盼春—绘春—赞春"为线索,形成递进式抒情框架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叠词("偷偷""嫩嫩")增强韵律,动词("钻""涨")强化动态美感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对自然生命的礼赞,隐喻对社会变革的深切期待。
范文一
《感官交响中的生命礼赞》
朱自清构建了多维度感官体验:视觉上"绿绿的"草色与"红红的"太阳形成色彩对照;触觉上"朗润"的山体传递温润质感;"东风"的意象更唤起读者对春天气息的记忆。这种通感手法使自然意象突破平面描写,形成立体的春日交响,最终指向对生命本真的哲学思考。
范文二
《微观视角的宏大叙事》
文章以"小草钻土"的微观细节为切入点,通过"园子—田野—山野"的视野扩展,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意象升华。这种由点及面的描写策略,既保持散文的亲切感,又构建出辽阔的春之画卷,体现作者"以小见大"的美学追求。
关于《春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朱自清代表作《背影》《荷塘月色》,"五四"时期重要散文家。
2. 关键意象:"东风"象征变革力量,"小草"隐喻新生希望。
3. 艺术特色:拟人、通感修辞的典型运用,口语化表达中的诗意提炼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:
(1)欣欣然:__________
(2)朗润:__________
答案:
(1)欢喜的样子
(2)明亮而润泽
二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"的表达效果。
答案:
"偷偷"赋予小草孩童般的顽皮性格,"钻"字精准表现破土的动态过程,共同构成充满童趣的生命意象,体现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细腻观察。
三、主旨理解
题目:简析《春》中蕴含的思想情感。
答案:
通过对春天景象的诗意描绘,既表达对自然之美的热爱,又暗含对民族新生的期待,体现知识分子在时代变革中的理想主义情怀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