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】《离骚》原文(屈原)必修二
《离骚》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,展现了他对理想政治的追求与现实的深刻矛盾。读者可通过原文、译文及解析,理解其浪漫主义风格与忧国忧民的情怀。
原文
《离骚》
屈原
帝高阳之苗裔兮,朕皇考曰伯庸。
摄提贞于孟陬兮,惟庚寅吾以降。
皇览揆余初度兮,肇锡余以嘉名。
名余曰正则兮,字余曰灵均。
译文
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啊,我的父亲名叫伯庸。
岁星在寅年的正月,庚寅日我降生。
父亲观察我初生的气度,赐给我美好的名字。
给我取名为“正则”,表字为“灵均”。
注释
帝高阳:传说中上古帝王颛顼,楚国贵族自认为其后裔。
摄提贞于孟陬:摄提,岁星名;孟陬,正月。指寅年正月。
正则、灵均:屈原自述名字寓意,隐含对公正与美德的追求。
创作背景
屈原身处战国末期,楚国内政腐败,外有强秦威胁。他主张改革却遭贵族排挤,被流放后写下《离骚》,抒发政治理想破灭的悲愤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全诗373句,分自述身世、追求理想、幻游求索三部分,以香草美人喻君臣关系。
2. 语言:大量使用“兮”字句,开创楚辞体,句式灵活多变。
3. 思想:贯穿“美政”理想与宁死不屈的人格精神,形成中国文人抗争精神的源头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离骚》的象征体系构建了完整的诗意宇宙。屈原以“江离”“辟芷”等香草喻品德修养,用“鸷鸟不群”自况孤高,通过“求女”隐喻政治追求。这种“比兴”手法将抽象的政治诉求转化为可感的自然意象,形成中国文学最早的意象群。其浪漫想象与深沉现实的结合,成为后世诗歌的典范。
范文二
诗中“路漫漫其修远兮”的求索精神,揭示了知识分子的永恒困境。屈原在现实与理想的夹缝中,既保持“虽九死其犹未悔”的执着,又陷入“国无人莫我知兮”的孤独。这种矛盾通过“回车”“延伫”等动作描写具象化,使政治失意转化为美学体验,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悲剧传统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楚辞又称“骚体”,与《诗经》并称“风骚”;“香草美人”传统始于《离骚》。
关键字词:苗裔(yì)、孟陬(zōu)、纫(rèn)秋兰、侘傺(chà chì)。
意象分析:“鸷鸟”象征刚烈,“兰蕙”喻贤才,“彭咸”为投水明志的典故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纫秋兰以为佩
答案:连缀、编织
(2)宁溘死以流亡兮
答案:突然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?
答案:表现屈原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,以及政治理想与黑暗现实的尖锐矛盾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离骚》与《诗经》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。
答案:《诗经》多用赋比兴,风格质朴;《离骚》开创个人抒情传统,善用神话象征,想象瑰丽,句式自由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“惟草木之零落兮,恐美人之迟暮”的艺术表现。
答案:双关手法,既写自然凋零,又喻人才湮没;“恐”字凸显对时光流逝的焦虑,体现“时不我待”的紧迫感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