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原文及翻译

【古文】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原文及翻译解析

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出自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,以对比论证揭示仁政与民心向背的深层关联。本文提供原文对照翻译、创作背景及思想艺术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孟子"仁者无敌"的政治哲学。

原文

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

孟子

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

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

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;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

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;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

译文

有利的气候条件不如有利的地形,有利的地形不如人心的团结。

方圆三里的内城,七里的外城,四面围攻却不能攻克。

能够四面围攻,必定占有天时优势;然而不能取胜,这说明天时不如地利。

城墙并非不高,护城河并非不深,兵器甲胄并非不坚固锋利,粮草并非不充足;守军却弃城逃跑,这说明地利不如人和。

注释

天时:指适宜作战的阴晴寒暑等气候条件。

地利:指险要地形、坚固城防等地理优势。

人和:语出《论语》,此处特指民众对统治者的拥护。

兵革:复合词,"兵"指兵器,"革"指甲胄。

委而去之:典出《左传》,"委"指放弃,"去"指逃离。

创作背景

战国中期兼并战争频繁,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学说。本篇针对魏惠王"如何强国"之间,通过战争案例论证民心向背才是政权存亡关键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递进式论证,先破后立,通过双重否定(天时→地利→人和)强化结论

2. 语言特色:善用排比(城非不…池非不…)形成强烈对比,动词"环""委"极具画面感

3. 思想内核:将军事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,体现"民贵君轻"的民本思想

4. 艺术手法:用具体战例代替抽象说理,城墙尺寸等数字增强说服力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孟子以攻城守城的军事案例,完成了一次精妙的政治哲学演示。当他说"三里之城"久攻不克时,表面谈军事防御,实则暗示民心凝聚形成的无形城墙。这种由实入虚的论证方式,既符合战国士人"以战喻政"的言说传统,又超越了单纯军事比较的层面。"委而去之"的细节描写尤为深刻,物资充足却人心涣散的矛盾,揭示了统治合法性的本质问题。

范文二

文章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具有数学证明般的严密性。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三个变量构成两次否定关系,最终将"得道多助"的命题转化为不言自明的公理。这种论证方式与《墨子·非攻》的"三表法"异曲同工,但孟子更注重精神层面的"人和"。值得玩味的是,全篇未出现"仁政"二字,却通过守城士兵的逃亡行为,让读者自然领悟暴政必败的真理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关键字词:

郭(guō):外城

兵革(bīng gé):兵器与甲胄的合称

米粟(mǐ sù):粮食的统称

文学常识:

出自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,属于对话体议论文

体现孟子"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"的思想

知识要点:

对比论证与递进论证的结合运用

"道"在儒家思想中指仁政、王道

意象分析:

城池意象象征政权稳定性

"委而去之"暗示统治基础的崩溃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环而攻之:__________

(2)兵革非不坚利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四面围攻

(2)兵器甲胄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地利不如人和"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观念?

答案:强调民心向背比物质条件更重要,体现儒家以德服人的治国理念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本文与《曹刿论战》中战争观的不同

答案:本文侧重政治基础,曹刿强调战术时机;前者是宏观治理哲学,后者是具体军事策略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委而去之"的表达效果

答案:通过守军主动弃城的反常行为,揭示失去民心的政权必然崩溃的规律,具有警醒意味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本文观点,谈谈对"水能载舟亦能覆舟"的理解

答案示例:两者都强调民众力量的决定性作用,孟子从政权存续角度论证,荀子从政权更替角度警示,共同构成儒家民本思想的完整表述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