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故都的秋》原文(郁达夫)

【古文】《故都的秋》原文(郁达夫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古文】《故都的秋》原文与深度解析(郁达夫)

引导语:郁达夫《故都的秋》以细腻笔触描绘北平秋景,通过对槐树、秋蝉、秋雨等意象的刻画,展现故都秋色的清、静、悲凉之美,体现作者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复杂情感。

原文

《故都的秋》

郁达夫

秋天,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,总是好的;

可是啊,北国的秋,却特别地来得清,来得静,来得悲凉。

我的不远千里,要从杭州赶上青岛,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,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“秋”,这故都的秋味。

译文

秋天,无论在何处的秋天,总是美好的;

然而北方的秋天,格外显得清澈、宁静而带着悲凉。

我不远千里从杭州到青岛,又从青岛赶到北平,只为充分体味这故都特有的秋意。

注释

1. "清":指秋天气候清爽,视觉上透明度高

2. "静":体现北平胡同的寂寥与时代变革中的落寞

3. "悲凉":双关语,既写秋景萧瑟,又暗含文化衰颓之叹

4. "不远千里":化用《孟子·告子下》典故,强调执着

创作背景

1934年夏,郁达夫受北平大学邀请任教。时值新文化运动后期,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。作者目睹古都风貌变迁,在散文中寄托对传统文化消逝的隐忧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以"总-分-总"框架展开,先提出秋之共性,再聚焦北平个性

2. 语言艺术:善用短句与叠词("来得清,来得静,来得悲凉")强化韵律

3. 思想内涵:通过秋景对比,揭示现代文明冲击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

4. 意象系统:槐蕊、秋蝉、秋雨构成三位一体的审美意境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秋景中的文化乡愁

郁达夫笔下的秋色实为文化镜像。文中"扫街的树影"与"鸽哨声"形成视听通感,传统生活场景被赋予挽歌意味。作者刻意对比南方秋的"草木凋得慢"与北方秋的"来得清",实则在比较中西文化碰撞中传统价值的消解速度。这种隐晦表达,恰是五四后期文人普遍心理的写照。

范文二:现代散文的意境创造

《故都的秋》突破传统游记写法,将客观景物主观情感化。文中"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"的描写,模糊了植物学特征,突出审美感知。这种写法受到日本私小说影响,又融入中国画的留白技巧,形成独特的"郁式"散文美学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读音:槐蕊(huái ruǐ)、驯鸽(xùn gē)

2. 文学常识:郁达夫属创造社代表,提倡"自叙传"抒情小说

3. 核心意象:秋蝉(生命短暂)、槐树(传统文化符号)

4. 艺术特色:感觉主义描写、文化比较视角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"悲凉"在文中的双重含义

答案:既指自然秋景的萧瑟之感,又暗含对传统文化衰落的忧伤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作者为何强调"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"

答案:突出北平秋景的独特性,为后文文化反思作铺垫,清透的秋色象征对传统的清醒认知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对比《故都的秋》与老舍《北平的秋天》的抒情方式

答案:郁达夫重主观情绪投射,老舍擅客观风俗描摹;前者含蓄内敛,后者直白热烈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'秋'"的表达效果

答案:"饱尝"化抽象为具象,将秋意比作可品味之物,增强体验感;引号强调"秋"的特殊性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