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】《愚公移山》原文及翻译
《愚公移山》是《列子·汤问》中的寓言故事,通过愚公坚持不懈挖山的事迹,展现中华民族不畏艰难的精神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维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哲理内涵。
原文
《愚公移山》
(战国)列子
太行、王屋二山,方七百里,高万仞。
本在冀州之南,河阳之北。
北山愚公者,年且九十,面山而居。
惩山北之塞,出入之迂也,聚室而谋曰:
"吾与汝毕力平险,指通豫南,达于汉阴,可乎?"
杂然相许。其妻献疑曰:
"以君之力,曾不能损魁父之丘,如太行、王屋何?且焉置土石?"
杂曰:"投诸渤海之尾,隐土之北。"
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,叩石垦壤,箕畚运于渤海之尾。
译文
太行、王屋两座山,方圆七百里,高达万仞。
原本位于冀州南部,河阳的北面。
北山有位叫愚公的老人,年近九十,面对着山居住。
苦于山北交通阻塞,进出绕远路,便召集家人商议:
"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阻,直通豫州南部,到达汉水南岸,可以吗?"
家人纷纷赞同。他的妻子提出疑问:
"凭你的力气,连魁父这样的小丘都难削平,能拿太行、王屋怎样?况且土石放哪里?"
众人说:"扔到渤海边上,隐土北面。"
于是愚公带领能挑担的三个子孙,凿石挖土,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。
注释
【仞(rèn)】古代长度单位,一仞约八尺
【惩(chéng)】苦于
【迂(yū)】曲折绕远
【魁父】小丘名,喻微小障碍
【箕畚(jī běn)】运土工具,此处作状语
艺术表现:通过夸张手法("方七百里""高万仞")与细节描写("叩石垦壤")形成强烈反差
创作背景
战国时期战乱频仍,列子借寓言表达"以柔克刚"的道家思想。当时各学派常通过故事阐发主张,愚公形象可能受到大禹治水等传说影响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采用"困境-决策-质疑-行动"四段式,符合寓言说理逻辑
2. 语言风格:动词使用精准("叩""垦""运"),对话推动情节
3. 思想内核:通过"子子孙孙无穷匮"强调持之以恒的实践哲学
4. 艺术手法:将抽象精神具象化为移山行动,神话结尾增强感染力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愚公形象的塑造打破常规认知。九十高龄本应安享晚年,却选择挑战自然,这种"反常"恰恰凸显精神力量。文中智叟代表现实理性,愚公则象征理想主义,二者的碰撞揭示人类面对困境时的两种态度。列子通过神话结局表明:精神意志可以超越客观限制。
范文二
寓言的双重时空值得玩味。现实维度中,愚公的工程确实难以完成;但在精神维度,他的行动已实现价值。文中"山不加增"与"子孙无穷"的对比,暗喻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规律。这种将具体事件提升至哲理层面的写法,成为后世寓言创作的典范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惩(苦于)、迂(绕远)、匮(尽)、畚(簸箕)
2. 文学常识:列子属道家代表人物,主张清静无为
3. 核心意象:"山"象征困难,"箕畚"代表工具理性
4. 哲理启示: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集体力量的无限性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加点词:
(1)惩山北之塞:__________
(2)始龀:__________
答案:
(1)苦于
(2)儿童换牙,约七八岁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反映什么思想冲突?
答案:现实考量与理想追求的冲突,短期效益与长远规划的差异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子子孙孙无穷匮也"的表达效果
答案:用顶针修辞强调延续性,短句有力,体现坚定的信念。
四、比较阅读
题目:比较《愚公移山》与《精卫填海》的精神异同
答案:相同:均展现不屈精神;相异:愚公强调集体传承,精卫侧重个体抗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