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采薇》原文及翻译

【古文】《采薇》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古文】《采薇》原文及翻译

《采薇》是《诗经·小雅》中的名篇,以戍边士兵的口吻抒发思乡之情与战争之苦。本文提供原文、白话翻译、逐句注释,并解析其艺术特色与历史背景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。

原文

《采薇》

佚名(《诗经·小雅》)

采薇采薇,薇亦作止。

曰归曰归,岁亦阳止。

靡室靡家,猃狁之故。

不遑启居,猃狁之故。

采薇采薇,薇亦柔止。

曰归曰归,心亦忧止。

忧心烈烈,载饥载渴。

我戍未定,靡使归聘。

采薇采薇,薇亦刚止。

曰归曰归,岁亦阳止。

王事靡盬,不遑启处。

忧心孔疚,我行不来。

译文

采薇菜啊采薇菜,薇菜新芽已冒出。

说回家啊说回家,一年又到阳春时。

没有家也没有妻,只因猃狁来侵犯。

无暇安居歇息,只为抗击猃狁。

采薇菜啊采薇菜,薇菜嫩叶正柔软。

说回家啊说回家,心中忧愁难排解。

忧心如焚似火烧,又饥又渴实难熬。

驻地调动无定所,无法托人捎家书。

采薇菜啊采薇菜,薇菜茎叶已粗硬。

说回家啊说回家,一年又到十月末。

王差服役没尽头,无暇片刻得安宁。

内心忧苦成疾病,只怕此去难生还。

注释

薇:野豌豆苗,可食用。

作:生出新芽。

阳:农历十月,周历岁首。

猃狁(xiǎn yǔn):北方少数民族,秦汉时称匈奴。

聘:问候,指家书。

盬(gǔ):停止。

孔疚:非常痛苦。

艺术表现:以薇菜生长过程暗喻时间流逝,重复句式强化思乡情绪。

创作背景

西周中后期,猃狁频繁侵扰中原,周王室连年征调士卒戍边。《采薇》即反映戍卒在边境的艰苦生活与矛盾心理,既怀保家卫国之志,又受思乡之情煎熬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三章复沓,每章以"采薇"起兴,通过薇菜"作—柔—刚"的变化暗示戍期漫长。

2. 语言艺术:"曰归曰归"的反复咏叹,形成强烈的情感节奏;"忧心烈烈"等叠词增强感染力。

3. 思想内涵:展现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摧残,是中国最早的反战诗之一。

4. 历史价值:为研究西周兵役制度与民族关系提供鲜活史料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采薇》最动人处在于真实呈现士兵的双重困境。开篇的采薇动作,既是荒野求生的写照,又是时间流逝的隐喻。"薇亦作止"到"薇亦刚止"的渐变,暗示三年戍期将人折磨得身心俱疲。而"靡室靡家"与"王事靡盬"的对应,揭示个人幸福让位于国家需要的时代悲剧。诗中始终未直接描写战场,却通过"载饥载渴"的生存细节,让读者感受到比刀剑更残酷的战争阴影。

范文二

这首诗创造性地运用植物生长周期记录时间。薇菜从初生到老硬的物候变化,替代了抽象的年月记载,使时间感知具象化。这种"以微见著"的手法,后来在杜甫"感时花溅泪"等诗句中得到继承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末章"我行不来"的绝望呐喊,与《国殇》"子魂魄兮为鬼雄"的壮烈形成鲜明对比,体现《诗经》对战争反思的人文深度。

关于《采薇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猃狁(xiǎn yǔn)、靡盬(gǔ)、孔疚(jiù)

文学常识:出自《诗经·小雅》,重章叠句的典型范例

艺术手法:起兴、复沓、叠词、借物喻时

意象分析:薇菜(时间象征)、饥渴(战争苦难)

主旨理解:反映戍卒思乡与卫国的矛盾心理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薇亦作止:__________

(2)王事靡盬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生出新芽

(2)停止

解析:需结合植物生长特征与上下文判断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"忧心烈烈,载饥载渴"反映怎样的生存状态?

答:描写戍卒在边境身心交瘁的处境,既承受思乡的精神痛苦,又面临物资匮乏的生存危机。

解析:叠词强化情感浓度,"饥渴"双关生理与心理需求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采薇》与《十五从军征》在表现战争主题上有何异同?

答:同:均揭露战争对个体的摧残。异:《采薇》侧重服役过程的心理煎熬,《十五从军征》聚焦老兵返乡后的家园破灭。

解析:比较需注意时代背景差异(西周vs汉代)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。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"的对比手法。

答:通过出征时春光明媚与归来时风雪交加的景物对比,反衬人物心境变化,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。

解析:名句赏析需关注时空转换与情感张力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