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】《曹刿论战》原文及翻译
《曹刿论战》出自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,记述鲁国平民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向鲁庄公献策并指挥作战的故事,展现其军事智慧与民本思想。
原文
《曹刿论战》
(先秦)左丘明
十年春,齐师伐我。公将战,曹刿请见。
其乡人曰:"肉食者谋之,又何间焉?"
刿曰:"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。"
乃入见。问:"何以战?"
公曰:"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,必以分人。"
对曰:"小惠未遍,民弗从也。"
公曰:"牺牲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。"
对曰:"小信未孚,神弗福也。"
公曰:"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"
对曰:"忠之属也,可以一战。战则请从。"
译文
鲁庄公十年春天,齐国军队攻打鲁国。庄公准备应战,曹刿请求进见。
他的同乡人说:"当权者自会谋划,你又何必参与?"
曹刿回答:"当权者目光短浅,不能深谋远虑。"
于是入宫觐见,问庄公:"您凭什么作战?"
庄公说:"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,不敢独享,一定分给别人。"
曹刿说:"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,百姓不会跟从。"
庄公说:"祭祀用的牲畜玉帛,不敢虚报,一定诚实可信。"
曹刿说:"小信用未能使神信服,神不会赐福。"
庄公说:"大小案件,即使不能明察,也一定按实情处理。"
曹刿说:"这是忠于职守的表现,可以一战。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。"
注释
"肉食者":古代指享有俸禄的官员,此处暗讽统治者目光短浅。
"牺牲玉帛":祭祀用的牲畜和玉器丝帛,反映当时"神权政治"背景。
"小大之狱":各类诉讼案件,曹刿认为司法公正才是赢得民心的关键。
"忠之属也":指庄公最后提出的司法公正属于为民尽责的范畴。
创作背景
公元前684年,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君位,发动长勺之战。此时周王室衰微,诸侯混战频繁,平民参政现象开始出现。左丘明作为鲁国史官,通过这场以弱胜强的战役,记录了春秋时期民本思想的萌芽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采用问答体推进情节,三问三答层层深入,最终引出"取信于民"的核心理念。
2. 语言艺术:"肉食者鄙"四字如匕首投枪,"一鼓作气"等成语流传千古。
3. 思想价值:突破"天命观"束缚,提出"民为神主"的进步思想。
4. 军事智慧:强调士气与战机把握,其"彼竭我盈"战术成为经典战例。
范文一
《曹刿论战》最震撼处在于其颠覆性的思想锋芒。当所有人都认为战争取决于祭祀是否虔诚时,一个布衣之士却断言司法公正比祭品更重要。这种将"神意"解释为"民意"的转向,实则是春秋时期人文精神觉醒的缩影。文中"肉食者鄙"的尖锐批评,更揭示了贵族政治的腐朽本质。
范文二
文章通过对比手法凸显曹刿的远见卓识。庄公前两个回答关于分衣食、重祭祀,都是传统统治者思维;而曹刿连续用"未""弗"否定,如同拨开迷雾,最终引导出"必以情"的治国真谛。这种由表及里的对话设计,既符合人物身份,又自然呈现了"民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"的深刻道理。
关于《曹刿论战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间(jiàn,参与)、鄙(bǐ,浅陋)、孚(fú,信服)、狱(案件)、轼(车前横木)
2. 文学常识:选自《左传》,编年体史书,相传为左丘明所作
3. 成语典故:"一鼓作气"出自本文第三段(未选入节选部分)
4. 思想主旨:中国最早的系统军事理论之一,体现"民本思想"
5. 艺术手法:对话体推进、对比衬托、语言简洁有力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又何间焉:__________
(2)神弗福也:__________
答案:
(1)参与
(2)赐福
解析:注意"间"读第四声,"福"在此处作动词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曹刿认为可以作战的根本条件是什么?
答案:司法公正("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"),这体现取信于民的思想。
解析:要抓住三次问答的递进关系,最终落脚点在治国以诚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"的表达效果。
答案:用尖锐的语言揭露统治者局限,为下文平民参政张本;"鄙"与"远谋"形成强烈对比。
解析:注意这句话的双重作用:批判现实+引出人物形象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