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】《三峡》原文及翻译(郦道元)
《三峡》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《水经注》中的名篇,以精炼笔墨描绘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,兼具地理志的严谨与山水散文的诗意。本文提供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层次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文学价值与科学意义。
原文
《三峡》
郦道元
自三峡七百里中,两岸连山,略无阙处。
重岩叠嶂,隐天蔽日,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。
至于夏水襄陵,沿溯阻绝。
或王命急宣,有时朝发白帝,暮到江陵,其间千二百里,虽乘奔御风,不以疾也。
春冬之时,则素湍绿潭,回清倒影。
绝巘多生怪柏,悬泉瀑布,飞漱其间,清荣峻茂,良多趣味。
每至晴初霜旦,林寒涧肃,常有高猿长啸,属引凄异,空谷传响,哀转久绝。
译文
长江三峡七百里水域间,两岸山峰连绵,几乎没有中断之处。
层叠的悬崖遮蔽天空,若非正午或子夜,连太阳月亮都难以看见。
夏季洪水漫上山陵,上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。
偶有朝廷紧急文书传达,早晨从白帝城出发,傍晚便能抵达江陵,其间一千二百里路程,即使驾驭快马乘风而行,也不及这般迅疾。
春冬季节,白色急流与碧绿深潭相映,回旋的清波倒映山影。
陡峭峰峦生长着奇形柏树,悬泉瀑布飞泻冲刷其间,水清树荣,山高草盛,颇具意趣。
每逢雨后初晴或霜露清晨,山林寒寂,常有猿猴拉长声音啼叫,凄厉异常,在空谷中回荡,哀婉余音久久不绝。
注释
【略无阙处】阙(quē):通“缺”,空缺。两岸山势紧密相连。
【自非亭午夜分】亭午:正午;夜分:半夜。极言山高谷深之状。
【夏水襄陵】襄:漫上。夏季江水暴涨淹没山丘,典出《尚书·尧典》。
【素湍绿潭】湍(tuān):急流。通过色彩对比表现季节特征,白浪与碧潭形成视觉张力。
【属引凄异】属(zhǔ)引:连续不断。猿啸声强化了峡谷的空寂感,为后文渔歌埋下伏笔。
创作背景
郦道元生活于北魏分裂前期(约470-527年),其时南北政权对峙,他未能亲至南方考察。本文素材源自东晋袁山松《宜都山川记》,经作者提炼重组,融入北方学者对南方山水的想象。这种“纸上山水”的写作方式,体现了地理学家的文献整合能力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按季节时序展开,夏景突出水势险急,春冬展现秀美,秋日侧重凄清,形成“险-秀-幽”的递进节奏。
2. 语言艺术:动词运用精准,“襄”“飞漱”“属引”等词兼具动态美与听觉效果;四字句占主导,保持《水经注》“简质有法”的文体特色。
3. 科学价值:准确记录三峡航道里程(千二百里)、水文特征(夏汛冬枯),至今仍是研究南北朝长江航运的重要史料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时空压缩的山水画卷
郦道元以文字实现时空的魔法。开篇“七百里”与“千二百里”形成空间张力,通过“朝发暮至”的夸张表述,将漫长航道压缩为一日行程。这种时空处理既体现地理著作的精确性,又暗含文学性的变形。当“乘奔御风”的想象速度被否定时,反而强化了江流之急,比直接描写更具说服力。
范文二:缺席的在场者
全文未见人物踪迹,却处处暗示人类活动。“王命急宣”折射乱世政务的紧迫,“高猿长啸”反衬渔者缺席的孤寂。最精妙处在于“良多趣味”四字,看似客观记述,实为学者面对奇景时的克制赞叹。这种隐去主观抒发的写法,恰是北朝散文“尚质”风格的典型体现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阙(quē)、襄(xiāng)、溯(sù)、巘(yǎn)、属(zhǔ)
2. 文学常识:《水经注》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水系地理著作,具有科学与文学双重价值
3. 意象体系:急流(生命张力)、猿啸(羁旅愁思)、霜旦(时序变迁)
4. 核心考点:对比手法(夏水与春冬)、数据运用的文学效果、南北朝散文的写实倾向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略无阙处:__________
(2)飞漱其间:__________
答案:
(1)通“缺”,中断
(2)冲刷
解析:注意通假字现象及动词的拟物化用法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“清荣峻茂”四字体现了怎样的审美追求?
答案:以最简练的词汇概括山水神韵,体现南北朝文人对“以少总多”美学理想的实践,每个字对应一种自然特征(水清、树荣、山峻、草茂)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对比李白《早发白帝城》与本文描写三峡的差异
答案:李白诗以“轻舟”视角突出主观快意,本文则以地理学家视角进行全景扫描;前者重抒情,后者重状物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“空谷传响,哀转久绝”的声景描写
答案:以声音的传播强化空间幽深,猿声的“哀”与“久”暗示时间的凝滞,实现声景互衬的艺术效果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