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赤兔之死》高考作文原文

【古文】《赤兔之死》高考作文原文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古文】《赤兔之死》高考作文原文解析与鉴赏

本文围绕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《赤兔之死》,完整呈现原文、译文及深度解析。该文以三国名马赤兔为主角,借古喻今探讨忠诚与信义,展现了文言写作的独特魅力。

原文

《赤兔之死》

作者:蒋昕捷(2001年江苏考生)

建安二十六年,关羽走麦城,兵败遭擒,拒降,为孙权所害。

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。

一日,马忠上表:赤兔绝食数日,不久将亡。

孙权大惊,急访江东名士伯喜。

伯喜乃遣人至马厩,但见赤兔伏于地,哀嘶不止。

伯喜曰:"吾知汝通人语,试诉衷肠。"

赤兔叹曰:"吾生于西凉,后归董卓,此人飞扬跋扈..."

译文

东汉建安二十六年,关羽败走麦城,被俘后拒绝投降,遭孙权杀害。

他的坐骑赤兔马被孙权赏赐给部将马忠。

某日马忠上书报告:赤兔马多日不进食,即将饿死。

孙权大为震惊,紧急召见江东谋士伯喜。

伯喜派人到马棚查看,只见赤兔马趴在地上,不断发出悲鸣。

伯喜说:"我知道你懂人言,请诉说心声。"

赤兔马叹息道:"我出生在西凉,后跟随董卓,此人专横暴虐..."

注释

建安二十六年:公元221年,汉献帝年号,实为建安二十五年,作者有意设置时间错位。

走麦城:关羽兵败之地,今湖北当阳,成为英雄末路的象征。

伯喜:虚构人物,名取"伯乐识马"之意,暗含知音主题。

哀嘶不止:通过马鸣写悲情,"哀"字奠定全文感情基调。

创作背景

2001年高考作文题要求以"诚信"为话题写作。江苏考生蒋昕捷突破常规,用纯熟文言虚构赤兔马殉主故事。时值新世纪传统文化复兴思潮,该文因语言创新与思想深度引发热议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采用"史传体+寓言体"混合结构,开篇仿《三国志》笔法,主体转为拟人对话。

2. 语言艺术:活用"绝食""哀嘶"等动物行为词汇,创造"马言马语"的陌生化效果。

3. 思想内涵:通过马匹视角反思董卓、吕布、关羽三人品格,暗扣"禽兽尚知诚信,人何以堪"的批判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拟人笔法的伦理追问

文章最震撼处在于让牲畜成为道德审判者。赤兔马评价三位主人时,董卓"暴虐无常"、吕布"轻狡反复",唯独关羽"三日一小宴,五日一大宴"仍不改其志。这种动物视角的倒置,形成对人类社会"人不如马"的反讽。作者借马眼观人世,实为对当代诚信缺失的忧思。

范文二:文言形式的现代突围

在白话文统治的考场中,该文以纯正文言杀出重围。其语言并非简单模仿,如"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、叔齐"化用《史记》,"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"改造《礼记》典故。这种创造性转化,既展现传统功底,又赋予旧形式新生命,恰如赤兔马承载的古今诚信对话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绝食(juéshí,拒绝进食)、轻狡(qīngjiǎo,轻浮狡诈)、伏惟(fúwéi,敬辞,趴着想)

2. 文学常识:建安年号使用规范、三国人物关系图谱、史传文学特征

3. 意象分析:赤兔马作为"忠义"符号的演变史,从《三国志》坐骑到《三国演义》神驹的文学升华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飞扬跋扈:__________

(2)轻狡反复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专横暴虐,任意妄为

(2)轻浮狡诈,变化无常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文中赤兔马绝食而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?

答案:因主人关羽遇害,不愿事二主,以死践行"士为知己者死"的忠义精神。

三、写作手法

题目:分析虚构人物伯喜在文中的作用。

答案:①作为对话中介,推动情节发展;②象征知音形象,与关羽形成照应;③增强故事真实性,符合史传文学"实录"传统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