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】《鸿门宴》原文及翻译
《鸿门宴》是司马迁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的经典片段,展现了楚汉相争前夕刘邦与项羽的惊险博弈。本文包含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,助读者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文学价值与政治隐喻。
原文
《鸿门宴》
(汉)司马迁
沛公军霸上,未得与项羽相见……
范增数目项王,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……
项庄拔剑起舞,项伯亦拔剑起舞,常以身翼蔽沛公……
今者项庄拔剑舞,其意常在沛公也。
译文
刘邦驻军霸上,尚未与项羽会面……
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,三次举起玉佩示意……
项庄拔剑起舞,项伯也拔剑起舞,始终用身体遮挡刘邦……
此刻项庄舞剑,真实意图始终指向刘邦。
注释
【数目项王】"数"读shuò,意为屡次;"目"作动词用,指使眼色。
【玉玦】环形有缺口的玉佩,"玦"与"决"谐音,暗示决断。
【翼蔽】像鸟翼般遮蔽,动作描写极具画面感。
【意】双关语,表面指舞剑招式,暗指刺杀意图。
创作背景
公元前206年,刘邦先入关中,按约当王。项羽率四十万大军至函谷关,设宴鸿门。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完成《史记》,通过细节描写还原这场决定楚汉命运的暗战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设计:以"宴"为框架,贯穿"范增举玦-项庄舞剑-樊哙闯帐"三幕剧。
2. 语言特色:动词精准,"目""举""拔""蔽"四字勾勒紧张氛围。
3. 思想内涵:展现项羽优柔寡断与刘邦隐忍机变的性格对比。
4. 艺术手法:通过器物(玉玦)、动作(舞剑)实现政治隐喻。
范文一
《鸿门宴》的戏剧张力体现在空间转换中。从"军门"到"帐内",场景收缩暗示危机逼近;"项庄舞剑"时,司马迁用"项伯翼蔽"形成动态屏障,在方寸之间展现生死博弈。这种空间压迫感,恰是权力角逐的绝妙隐喻。
范文二
玉玦作为关键道具,承载三重象征:其一为礼器,维持宴会表象;其二为兵符,暗藏杀机;其三为谶物,预示项羽错失良机后的命运转折。司马迁以物写人,通过器物细节完成对历史人物的审判。
关于《鸿门宴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
数目(shuò mù):多次使眼色
玉玦(jué):环形缺口玉佩
文学常识:
1. 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,纪传体通史
2. "鸿门宴"成为政治陷阱的代名词
意象分析:
剑舞:表面娱乐,实质谋杀
座次:项羽居尊位反映等级观念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范增数目项王:__________
(2)常以身翼蔽沛公:__________
答案:
(1)多次使眼色
(2)像鸟翼般遮挡
解析:"数"作副词表频率,"翼"名词作状语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"项庄舞剑"情节的作用?
答案:
1. 推动情节转折,将暗斗转为明争
2. 暴露项羽集团内部矛盾
3. "意在沛公"成为经典成语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对比《鸿门宴》与《荆轲刺秦王》的刺杀描写差异
答案:
鸿门宴:暗写杀机,通过器物、动作暗示
刺秦王:直写搏杀,突出动作细节
解析:司马迁根据事件性质采用不同笔法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