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小石潭记》原文(柳宗元)

【古文】《小石潭记》原文(柳宗元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《小石潭记》原文及鉴赏:柳宗元的山水孤愤

《小石潭记》是柳宗元"永州八记"中的名篇,以冷峻笔触描绘小石潭的清幽景致,暗含作者被贬后的孤寂心境。本文将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角度解析,揭示这篇山水小品的思想内核与艺术成就。

《小石潭记》原文

【唐】柳宗元

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,隔篁竹,闻水声,如鸣佩环,心乐之。

伐竹取道,下见小潭,水尤清冽。

全石以为底,近岸,卷石底以出,为坻,为屿,为嵁,为岩。

青树翠蔓,蒙络摇缀,参差披拂。

译文

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,隔着竹林听见水声,如同玉佩相击般清脆,心中感到愉悦。

砍伐竹子开辟道路,下方出现小石潭,水格外清澈寒冷。

整块石头构成潭底,靠近岸边,石底翻卷露出水面,形成小洲、岛屿、凹凸不平的岩石。

青葱树木与翠绿藤蔓,覆盖缠绕摇曳连结,长短不齐随风飘动。

注释

"如鸣佩环":以玉器相击声喻水声清越,体现听觉通感。"佩环"读作pèi huán。

"清冽":既写水质清澈,又暗含寒意,"冽"(liè)强调刺骨感受。

"为坻为屿"四句:连用四个地质形态名词,展现石潭地貌变化。"坻"(chí)指水中高地。

"蒙络摇缀":四字三组动词,生动表现藤蔓缠绕的动态美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805年,柳宗元因"永贞革新"失败被贬永州司马。政治失意促使他转向山水写作,《小石潭记》作于元和四年(809年),是"永州八记"中结构最完整的篇目。唐代文人韩醇评:"借山水吐胸中郁结,字字皆带秋气。"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移步换景法,以"行—闻—见—观"为线索,空间层次分明。

2. 语言艺术:善用短句与四字短语,如"青树翠蔓"形成视觉冲击;动词"鸣""卷""披"精准传神。

3. 情感表达:表面写景实则抒怀,"寂寥无人"等句暗含"独钓寒江雪"式的孤高。

4. 思想内涵:通过石潭的"清冽"与"幽邃",构建出与浑浊官场对立的理想世界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冷笔写幽境的审美建构

柳宗元开创了以冷色调描写山水的新范式。文中"清冽""寂寥""凄神寒骨"等词构成寒冷意象群,与作者心境形成同构。尤其"潭中鱼可百许头"的描写,看似客观记录,实则通过鱼影"俶尔远逝"的倏忽感,暗示人事无常。这种将主观情绪客观化的手法,比直接抒情更具艺术张力。

范文二:石潭意象的双重象征

小石潭在文本中具有双重象征意义:既是自然实景,又是精神避难所。全石为底的构造象征坚贞品格,而"不可久居"的结尾又揭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。清代林云铭指出:"柳文似枯实腴,此记尤得庄子'濠梁观鱼'之趣。"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,使山水小品具备了哲学深度。

关于《小石潭记》的考试重点

1. 重点字词:篁(huáng)竹、清冽(liè)、为坻(chí)、为嵁(kān)、佁(yǐ)然

2. 文学常识:永州八记的篇目构成、唐代山水游记的发展脉络

3. 艺术特色:白描手法、情景交融、以动衬静(如"闻水声"反衬环境幽寂)

4. 思想情感:贬谪文学的特征、孤高人格的寄托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水尤清冽:__________

(2)佁然不动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寒冷

(2)呆滞的样子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凄神寒骨,悄怆幽邃"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?

答案:通过环境描写折射内心的孤寂悲凉,表现贬谪生活的精神痛苦。

解析:环境感受与心理感受的叠合,是柳宗元山水文的典型手法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小石潭记》与《醉翁亭记》的情感基调差异。

答案:柳文清冷孤寂,欧阳修文洒脱闲适;前者是逆境中的精神坚守,后者是顺境中的超然自得。

解析:情感差异源于作者不同的政治处境和性格特征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