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】《卖油翁》原文及翻译
《卖油翁》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则寓言小品,通过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,揭示“熟能生巧”的朴素哲理。文章短小精悍,语言生动,是宋代笔记文的典范之作。
原文
卖油翁
欧阳修
陈康肃公善射,当世无双,公亦以此自矜。
尝射于家圃,有卖油翁释担而立,睨之久而不去。
见其发矢十中八九,但微颔之。
康肃问曰:“汝亦知射乎?吾射不亦精乎?”
翁曰:“无他,但手熟尔。”
康肃忿然曰:“尔安敢轻吾射!”
翁曰:“以我酌油知之。”
乃取一葫芦置于地,以钱覆其口,徐以杓酌油沥之,自钱孔入而钱不湿。
因曰:“我亦无他,惟手熟尔。”
康肃笑而遣之。
译文
陈尧咨擅长射箭,当时无人能比,他也因此自负。
一次他在自家园圃射箭,有个卖油老人放下担子站着,斜眼看了很久不离开。
见他射箭十中八九,只是微微点头。
陈尧咨问:“你也懂射箭?我的箭术不精湛吗?”
老人答:“没什么特别,只是手法熟练罢了。”
陈尧咨怒道:“你怎敢轻视我的箭术!”
老人说:“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。”
于是取来葫芦放在地上,用铜钱盖住葫芦口,慢慢用勺子舀油注入,油从钱孔穿过而钱未湿。
接着说:“我也没什么特别,只是手法熟练罢了。”
陈尧咨笑着让他离开了。
注释
自矜(jīn):自我夸耀。
睨(nì):斜眼看,带有观察意味。
颔(hàn)之:点头,此处含轻微肯定之意。
酌(zhuó)油:倒油,文中指精准控制油量的技艺。
钱孔:铜钱中心的方孔,直径约2毫米,凸显技艺之精。
典故:文中“惟手熟尔”化用《庄子·达生》“工倕旋而盖规矩,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”,强调长期练习的重要性。
创作背景
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期间(1045-1048年)创作此文。当时北宋士大夫崇尚空谈性理,轻视实务。作者借市井人物故事,批判虚浮学风,倡导实践精神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采用“骄者遇能者”的对比框架,先铺陈陈尧咨的傲慢,再以卖油翁的从容技艺形成反转。
2. 语言艺术:动词运用精准,“睨”“颔”“酌”“沥”等词生动刻画人物神态与动作。
3. 思想内涵:打破“万般皆下品”的等级观念,揭示劳动技艺的价值,体现北宋市民文学的人文关怀。
4. 表现手法:通过“钱孔沥油”的细节描写,将抽象哲理具象化,符合宋代笔记文“事核言直”的特点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卖油翁》最精彩处在于矛盾的双重消解。陈尧咨的愤怒源于对“射箭”这项贵族技艺的神圣化认知,而卖油翁用市井技艺的完美展示,既消解了前者的傲慢,也消解了技艺本身的等级差异。欧阳修特意选择“油”这一日常生活意象,与“箭”的战争意象形成强烈反差,暗示真正的高超技艺存在于劳动实践中。文中两个“无他”的重复,构成哲学意义上的对等关系,使文章具有超越时代的平等意识。
范文二
从叙事学角度看,本文存在三重观察视角:陈尧咨的自我视角、卖油翁的旁观视角以及隐藏的作者视角。卖油翁“睨之久而不去”的凝视,实际是市井智慧对精英文化的审视。这个细节暴露了宋代知识分子的深层焦虑:当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以文墨自矜时,民间劳动者却用实践证明“熟能生巧”才是普遍真理。欧阳修作为文坛领袖,通过这个小故事完成了对自身阶层的温和批判,这种自省精神在北宋文学中尤为珍贵。
关于《卖油翁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矜(jīn)、睨(nì)、颔(hàn)、忿(fèn)、酌(zhuó)、沥(lì)
文学常识:欧阳修号醉翁,北宋诗文革新领袖,《归田录》是其笔记小说集
核心哲理:实践出真知、劳动创造价值、反对虚浮学风
艺术手法:对比衬托、细节描写、寓理于事
意象分析:“钱孔”象征精确标准,“油”代表日常劳动的价值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公亦以此自矜:__________
(2)徐以杓酌油沥之:__________
答案:
(1)夸耀
(2)舀取
解析:需结合人物心理和动作场景理解词义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卖油翁“钱孔沥油”的举动有何深意?
答案:通过日常劳动中的高超技艺,证明“熟能生巧”的普遍真理,打破对精英技艺的盲目崇拜。
解析:需抓住“无他,惟手熟尔”的重复强调作用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卖油翁》与《庖丁解牛》的哲理表达差异。
答案:《卖油翁》强调反复练习达到技艺纯熟,《庖丁解牛》侧重掌握规律后游刃有余。前者重实践积累,后者重悟性提升。
解析:两文都属寓言体,但体现的认知维度不同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