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课文】《黄山奇石》课文原文

【课文】《黄山奇石》课文原文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课文】《黄山奇石》课文解析与鉴赏

《黄山奇石》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写景散文,以生动笔触描绘黄山怪石的奇特形态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等多维度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艺术特色与教学价值。

原文

《黄山奇石》(人教版三年级上册)

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,在我国安徽省南部。

那里景色秀丽神奇,尤其是那些怪石,有趣极了。

就说"仙桃石"吧,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,落在山顶的石盘上。

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,有一只"猴子"。

它两只胳膊抱着腿,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,望着翻滚的云海。

这就是有趣的"猴子观海"。

译文

黄山风景区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,享有世界声誉。

那里的风景美丽而神奇,特别是形状奇特的岩石,充满趣味。

以"仙桃石"为例,它宛如从天而降的巨大桃子,稳稳落在山顶的平台上。

陡峭的山巅有块形似猴子的石头。

它蜷缩着身体静静蹲坐,凝望脚下翻腾的云海。

这就是著名的"猴子观海"景观。

注释

"陡峭"(dǒu qiào):形容山势坡度极大。

"云海":黄山四绝之一,指云雾弥漫如海的景象。

拟人手法:"抱着腿""蹲""望"等动词赋予石头生命感。

创作背景

黄山自古有"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"之誉。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两登黄山,留下"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"的评价。课文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奇石景观,通过儿童化语言展现自然造化之奇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总分总结构,先总述黄山奇石特色,后分述具体景观,结尾呼应主题。

2. 语言特色:善用比喻(仙桃石)、拟人(猴子观海),动词精准传神。

3. 教学价值:培养观察能力,激发想象力,是写景类文本的典范。

范文一

《黄山奇石》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化静为动。静态的岩石被赋予动态生命,"飞下来""抱着腿""望云海"等描写,将地质奇观转化为充满童趣的童话世界。这种写法既符合儿童认知特点,又暗合中国传统文化"万物有灵"的哲学观。文中省略具体尺寸数据,通过"大桃子""猴子"等常见物象作比,使抽象景观具象化,体现出教材编写者的教育智慧。

范文二

课文通过有限篇幅展现无限想象。作者刻意保留景观命名的民间传说色彩,如"仙桃石"暗含王母蟠桃会的神话原型,"猴子观海"则留有齐天大圣的文化印记。这种留白处理既维持文本简洁性,又为师生拓展讨论预留空间。从教学角度看,文中"尤其""有趣极了"等评价性词语,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,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。

关于《黄山奇石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词语:陡峭(dǒu qiào)、云海、奇形怪状

2. 修辞手法:比喻(明喻、暗喻)、拟人

3. 结构分析:总分总结构的辨识与运用

4. 写作特色:观察顺序(由整体到局部)、多感官描写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"陡峭"在文中的含义

答案:形容山势坡度极大,近乎垂直

解析:需结合"山峰"语境理解,不可简单解释为"高"

二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"的表达效果

答案:运用比喻修辞,将静态岩石动态化,既写出形状特征,又增强画面动感,体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。

三、写作手法

题目:文中描写"猴子观海"时使用了什么描写手法?

答案:拟人手法,通过"抱""蹲""望"等动词赋予石头人的行为特征,使描写生动形象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