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现代诗】《致橡树》原文(舒婷)

【现代诗】《致橡树》原文(舒婷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现代诗】《致橡树》原文(舒婷)

引导语:舒婷的《致橡树》是中国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,以橡树与木棉的意象象征平等独立的爱情观,语言含蓄深沉,展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。

原文

《致橡树》

作者:舒婷

我如果爱你——

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,

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;

我如果爱你——

绝不学痴情的鸟儿,

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;

也不止像泉源,

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;

也不止像险峰,

增加你的高度,衬托你的威仪。

甚至日光。

甚至春雨。

不,这些都还不够!

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,

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。

根,紧握在地下;

叶,相触在云里。

每一阵风过,

我们都互相致意,

但没有人,

听懂我们的言语。

你有你的铜枝铁干,

像刀,像剑,

也像戟;

我有我红硕的花朵,

像沉重的叹息,

又像英勇的火炬。

我们分担寒潮、风雷、霹雳;

我们共享雾霭、流岚、虹霓。

仿佛永远分离,

却又终身相依。

这才是伟大的爱情,

坚贞就在这里:

爱——

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,

也爱你坚持的位置,

足下的土地。

译文

如果我爱你——

绝不会像攀附的凌霄花,

借你的高大来显摆自己;

如果我爱你——

也不会像痴情的鸟儿,

只会重复单调的歌唱;

更不只是像泉水,

终年给你清凉的安慰;

也不只是像险峻的山峰,

只为了衬托你的威严。

甚至阳光。

甚至春雨。

不,这些都不够!

我必须是你身旁的一棵木棉,

以树的姿态和你并肩而立。

根,在地下紧紧相连;

叶,在云端轻轻相触。

每当风吹过,

我们彼此致意,

但没有人能听懂,

我们的对话。

你有你的刚强枝干,

如刀,如剑,

也如长戟;

我有我丰硕的花朵,

像深沉的叹息,

又像燃烧的火炬。

我们共同承受严寒、风暴、雷霆;

我们一同享受晨雾、山岚、彩虹。

看似永远分离,

实则终生相依。

这才是伟大的爱情,

坚贞就在这里:

爱——

不仅爱你的高大身躯,

也爱你坚守的土地,

你脚下的根基。

注释

凌霄花:攀援植物,象征依附他人的爱情。

铜枝铁干:比喻男性的刚强与力量。

红硕的花朵:象征女性的独立与生命力。

雾霭、流岚、虹霓:自然意象,代表爱情中的美好与挑战。

足下的土地:暗指彼此的根基与精神契合。

创作背景

1977年,舒婷创作《致橡树》,正值中国社会思想解放初期。诗人通过木棉与橡树的对话,批判传统爱情中的依附关系,倡导平等独立的现代爱情观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全诗采用递进式结构,先否定依附式的爱情,再构建平等并立的理想模式。

2. 意象运用:橡树象征男性力量,木棉代表女性独立,两组意象形成对话关系。

3. 语言风格:善用排比与对比,"不像...不学...不止..."的句式强化批判力度。

4. 思想内核

范文二:独立人格的爱情礼赞

《致橡树》最动人的是它对爱情中独立人格的坚守。诗中"根,紧握在地下;叶,相触在云里"的描写,完美诠释了"和而不同"的相处之道——精神相通却各自保持完整。舒婷用"铜枝铁干"与"红硕花朵"的意象对比,既承认性别差异,又强调价值平等。当诗人写道"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,也爱你坚持的位置",实际上提出了爱情的新标准:爱一个人,就要爱他的全部存在方式。这种思想在70年代末的中国具有启蒙意义。

关于《致橡树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与读音:凌霄花(líng xiāo)、铜枝铁干(gàn)、雾霭(ǎi)、流岚(lán)、虹霓(ní)

文学常识:舒婷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;本诗创作于1977年;采用象征主义手法

意象体系:橡树(阳刚/传统男性形象)、木棉(柔韧/现代女性形象)、攀援植物(依附型爱情)

艺术手法:拟人化对话结构、排比递进句式、自然意象象征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攀援:__________

(2)慰藉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依附他物向上生长

(2)安慰、抚慰

解析:需结合凌霄花的植物特性及上下文理解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仿佛永远分离,却又终身相依"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?

答案:强调恋爱双方既要保持精神独立,又要达到生命交融的状态,体现现代爱情的辩证关系。

解析:注意"分离"与"相依"的辩证统一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致橡树》与传统爱情诗《关雎》的意象运用差异。

答案:《关雎》以"雎鸠"起兴,体现自然和谐的古典美学;《致橡树》用"木棉-橡树"构建对话关系,突出个体意识觉醒。

解析:注意时代背景对诗歌意象的影响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我们分担寒潮、风雷、霹雳;我们共享雾霭、流岚、虹霓"的艺术表现力。

答案:通过自然现象的排比,既展现爱情的考验与美好,又形成节奏张力。"分担"与"共享"的对照,强化了平等共生的主题。

解析:关注动词选择与意象组合的深层含义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