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文言文】《烛之武退秦师》原文及翻译

【文言文】《烛之武退秦师》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《烛之武退秦师》原文及深度解析

本文完整呈现《左传》名篇《烛之武退秦师》的文言原文与白话译文,结合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背景,剖析其外交辞令艺术与战略智慧。

【原文】

《烛之武退秦师》

(春秋)左丘明

晋侯、秦伯围郑,以其无礼于晋,且贰于楚也。晋军函陵,秦军氾南。

佚之狐言于郑伯曰:"国危矣,若使烛之武见秦君,师必退。"公从之。

辞曰:"臣之壮也,犹不如人;今老矣,无能为也已。"公曰:"吾不能早用子,今急而求子,是寡人之过也。然郑亡,子亦有不利焉。"许之。

【译文】

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,因郑国曾对晋国无礼,且怀有二心亲近楚国。晋军驻扎函陵,秦军驻扎氾水南岸。

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文公进言:"国家危在旦夕,若派烛之武面见秦君,敌军必退。"郑伯采纳建议。

烛之武推辞道:"臣壮年时尚不如人,如今年老,更无能为力了。"郑伯说:"寡人未能及早重用先生,如今危急才求助于您,实乃寡人之过。但郑国灭亡,对先生亦无益处。"烛之武最终应允。

【注释】

贰于楚:贰(èr),怀有二心。指郑国暗中结盟楚国。

函陵:今河南新郑北,春秋时期军事要地。

氾南:氾(fán)水之南,古代河流多称"氾",此处特指郑国境内支流。

辞曰:此处"辞"作推辞解,展现烛之武以退为进的策略。

"郑亡子亦不利":体现春秋时期士大夫与国家命运的深度绑定。

【创作背景】

公元前630年,晋国为报复郑国在城濮之战中助楚,联合秦国围攻郑都。此时晋文公刚确立霸主地位,秦穆公亦有东进野心。郑国作为小国处于两大强国夹缝中,烛之武的说辞实为弱国外交典范。

【作品解析】

1. 结构特征:采用"危机-献策-推辞-劝解-成功"的线性叙事,符合《左传》编年体特点。

2. 语言艺术:烛之武说秦穆公时,以"越国以鄙远"揭示地理劣势,用"亡郑陪邻"点明利益关系,展现类比推理的雄辩术。

3. 思想内涵:揭示春秋时期"没有永恒敌人,只有永恒利益"的外交本质,体现弱国的生存智慧。

4. 艺术特色: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情节,佚之狐的举荐与烛之武的谦辞形成戏剧性反差。

【鉴赏范文】

范文一

烛之武的夜缒而出,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突围,更是思维局限的突破。当他以"邻之厚,君之薄也"点明秦晋联盟的潜在矛盾时,实际上完成了从军事对抗到心理博弈的维度转换。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,比《孙子兵法》的成书早了两个世纪。

范文二

文中"臣之壮也,犹不如人"的自谦,暗含士人阶层对机遇的珍视。当郑伯承认"寡人之过"时,展现的不仅是君主的悔悟,更是春秋时期"君择臣,臣亦择君"的双向选择关系。这种微妙的权力平衡,在后世专制皇权时代已难得一见。

【考试重点整理】

1. 重点字词:贰(èr)于楚、氾(fán)南、缒(zhuì)而出、阙(jué)秦

2. 文学常识:《左传》编年体特征、春秋五霸历史背景

3. 修辞手法:"邻之厚,君之薄也"的对比修辞

4. 思想内涵:国家利益至上的现实主义外交思想

【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】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贰于楚:__________

(2)夜缒而出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怀有二心

(2)用绳子拴着从城墙放下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烛之武如何说服秦穆公退兵?

答案:通过分析亡郑只利于晋、存郑可享往来之便、晋国扩张将威胁秦国三层利害关系,运用现实利益打动秦君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烛之武退秦师》与《曹刿论战》的谋略差异

答案:曹刿侧重军事战术,强调"一鼓作气"的战场时机;烛之武专注外交战略,通过瓦解敌方联盟取胜。二者共同体现《左传》"重智"的叙事倾向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因人之力而敝之,不仁"的劝说技巧

答案:此句将道德评判(不仁)与现实利益捆绑,既满足秦穆公称霸的道德虚荣,又暗指背盟的实际危害,体现高超的游说艺术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