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文】《石壕吏》原文及翻译(杜甫)
引导语:杜甫《石壕吏》通过老妇人的悲惨遭遇,揭露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兵役制度的残酷,语言质朴却极具震撼力。
原文
《石壕吏》 杜甫
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。
老翁逾墙走,老妇出门看。
吏呼一何怒!妇啼一何苦!
听妇前致词:三男邺城戍。
一男附书至,二男新战死。
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!
室中更无人,惟有乳下孙。
有孙母未去,出入无完裙。
老妪力虽衰,请从吏夜归。
急应河阳役,犹得备晨炊。
夜久语声绝,如闻泣幽咽。
天明登前途,独与老翁别。
译文
傍晚投宿石壕村,夜里差役来抓人。
老翁翻墙逃走了,老妇出门去应对。
差役吼叫多凶狠!老妇啼哭多悲苦!
听她上前去诉说:三个儿子守邺城。
一个捎信刚回来,两个最近战死了。
活着的苟且偷生,死去的永远完了!
家里再没其他人,只有吃奶的小孙。
孙子的母亲未改嫁,进出没有完整衣。
老妇我虽年老力衰,请让我跟您连夜走。
赶快到河阳去服役,还能赶得上做早饭。
夜深说话声消失了,隐约听到低声抽泣。
天亮后我踏上路程,只能与老翁一人告别。
注释
石壕:今河南陕县东石壕镇。
邺城:今河南安阳,当时唐军与安史叛军激战地。
河阳:今河南孟州,唐军重要驻地。
"出入无完裙":暗示儿媳衣不蔽体的极端贫困。
"如闻泣幽咽":以声音细节强化悲剧氛围。
创作背景
公元759年,杜甫从洛阳回华州途中目睹战乱惨状。唐肃宗为平叛强行征兵,甚至老弱妇孺亦不能免。此诗为"三吏三别"组诗之一,真实记录民间疾苦。
作品解析
1. 叙事结构:以时间顺序展开,从"暮投"到"天明",完整呈现事件过程。
2. 对话艺术:吏呼妇啼的对比,老妇自述的层次递进,增强戏剧张力。
3. 细节刻画:"逾墙走""无完裙"等白描笔法,展现高超的现实主义表现力。
4. 情感表达:末句"独与老翁别"的留白,比直接控诉更具震撼力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石壕吏》的叙事艺术堪称古典诗歌典范。诗人以旁观者视角冷静记录,却通过"吏呼一何怒"与"妇啼一何苦"的声态对比,不动声色地展现权力暴力与平民苦难的尖锐冲突。老妇自述部分采用"三男戍-二男死-孙母贫"的递进式结构,层层剥开战争对家庭的摧毁,最后"请从吏夜归"的无奈选择,将个体命运与时代悲剧紧密结合。
范文二
杜甫在诗中构建了多重二元对立:黑夜与白昼、官吏与百姓、生存与死亡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乳下孙"与"备晨炊"的意象并置——前者象征生命延续的希望,后者暗示战争机器的无情吞噬。诗人用"如闻泣幽咽"的听觉描写替代直接抒情,这种克制的艺术处理,反而强化了诗歌的批判力量,体现了儒家诗教"怨而不怒"的美学境界。
关于《石壕吏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逾(yú,翻越)、戍(shù,驻守)、邺(yè)城、河阳
2. 文学常识:杜甫"诗史"特征,"三吏三别"组诗创作于乾元二年
3. 艺术手法:白描叙事、对话体结构、虚实相生("如闻泣幽咽")
4. 思想内涵:反映安史之乱时期民生疾苦,体现儒家仁政思想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逾:__________
(2)戍:__________
答案:
(1)翻越
(2)驻守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老妪力虽衰,请从吏夜归"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?
答案:反映战乱时期兵役制度已残酷到强征老弱妇孺的程度,展现底层民众在生存与伦理间的艰难抉择。
三、艺术特色
题目:分析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。
答案:通过吏之"怒"与妇之"苦"的声态对比、老翁逃脱与老妇被迫应役的命运对比,强化了诗歌的批判力度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夜久语声绝,如闻泣幽咽"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以声音的渐消暗示事件的结局,用"如闻"的模糊感知营造压抑氛围,侧面表现诗人内心的悲愤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