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陋室铭》原文及翻译(刘禹锡)

【古文】《陋室铭》原文及翻译(刘禹锡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古文】《陋室铭》原文及翻译(刘禹锡)

《陋室铭》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篇托物言志的骈体铭文,通过描绘简陋居室的清雅环境,展现作者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和孤芳自赏的隐逸情怀。

原文

《陋室铭》

唐·刘禹锡

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

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

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。

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

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。

可以调素琴,阅金经。

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

南阳诸葛庐,西蜀子云亭。

孔子云:何陋之有?

译文

山不在于高,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望。

水不在于深,有蛟龙潜藏就有灵气。

这是间简陋的屋子,只因我的品德而芳香。

苔藓爬上台阶染出碧绿,草色透过竹帘映得青翠。

谈笑往来都是博学之士,没有目不识丁的俗客。

可以弹奏素琴,阅读佛经。

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根,没有官府的文书劳累身心。

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,西蜀扬子云的玄亭。

孔子说:这有什么简陋呢?

注释

德馨(xīn):品德高尚散发香气,语出《尚书》"明德惟馨"。

鸿儒:大儒,指学问渊博者。"鸿"本义大雁,喻学识广博。

白丁:白衣平民,此处特指缺乏文化修养者。

金经:指佛经,唐代佛经多用金粉书写。

诸葛庐:诸葛亮隐居南阳时的草庐,见《三国志》。

子云亭:扬雄(字子云)在成都著《太玄经》的玄亭。

创作背景

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朗州司马,后迁连州刺史。这篇铭文作于贬谪期间,当时作者蜗居简陋官舍,却以精神境界超越物质困境。唐代贬官制度规定"五品以上贬为司马,六品以下贬为参军",其居所规格受严格限制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骈文典型的两两对仗句式,前六句为四言对,中段转为五言对,结尾用散句收束。

2. 意象选择:苔痕、草色营造自然清幽之境,素琴、金经象征文化修养。

3. 用典艺术:连续用诸葛亮、扬雄、孔子三个圣贤典故,形成"三重论证"。

4. 语言风格:骈散结合,既有"苔痕上阶绿"的工对,又有"何陋之有"的口语化表达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陋室铭》最精妙处在于空间意境的层递构建。开篇以山水起兴,将物质空间的"陋"转化为精神空间的"馨"。中段通过"苔痕"、"草色"的微观描写,使三平方米的陋室延伸出无限生机。结尾用圣贤居所类比,最终将物理空间升华为文化空间。这种"以小见大"的手法,正是中国文人"方寸之间见天地"的审美传统。

范文二

刘禹锡在铭文中构建了双重对照体系:物质与精神的对照,世俗与高雅的对照。"丝竹"对应"素琴",暗讽宫廷音乐的浮华;"案牍"对比"金经",批判官场文牍的庸碌。这种对照不仅体现作者的价值观,更暗含对永贞革新失败的反思。当政治理想破灭后,文人转而追求精神世界的完满,这种转向在唐代贬谪文学中具有典型性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德馨(xīn)、鸿儒、白丁、金经、案牍(dú)

2. 文学常识:铭文属应用文体,多刻于器物;刘禹锡"诗豪"之称

3. 典故出处:诸葛庐见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,子云亭见《汉书·扬雄传》

4. 核心意象:苔痕草色(隐逸)、素琴金经(修养)、诸葛子云(圣贤)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馨:__________

(2)案牍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香气,引申为美好

(2)官府的公文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"南阳诸葛庐,西蜀子云亭"在文中起什么作用?

答:通过类比古代圣贤的简朴居所,证明精神境界比物质条件更重要,增强论证的说服力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陋室铭》与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在隐逸情怀表达上有何异同?

答:同:都追求超脱世俗的精神自由。异:陶渊明是完全弃官归隐,刘禹锡是在贬官处境中保持精神独立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"的艺术手法。

答:运用动态化描写,"上"字写苔藓生长,"入"字写草色渗透,使静景产生生命力;色彩搭配清新自然,营造幽雅意境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