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现代诗】《再别康桥》原文(徐志摩)

【现代诗】《再别康桥》原文(徐志摩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现代诗】《再别康桥》原文(徐志摩)

《再别康桥》是徐志摩1928年重访剑桥大学后创作的抒情诗,以轻盈柔美的语言抒写对往昔的眷恋与离别的怅惘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层次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新诗典范的艺术魅力。

原文

《再别康桥》

徐志摩

轻轻的我走了,

正如我轻轻的来;

我轻轻的招手,

作别西天的云彩。

那河畔的金柳,

是夕阳中的新娘;

波光里的艳影,

在我的心头荡漾。

软泥上的青荇,

油油的在水底招摇;

在康河的柔波里,

我甘心做一条水草!

那榆荫下的一潭,

不是清泉,是天上虹;

揉碎在浮藻间,

沉淀着彩虹似的梦。

寻梦?撑一支长篙,

向青草更青处漫溯;

满载一船星辉,

在星辉斑斓里放歌。

但我不能放歌,

悄悄是别离的笙箫;

夏虫也为我沉默,

沉默是今晚的康桥!

悄悄的我走了,

正如我悄悄的来;

我挥一挥衣袖,

不带走一片云彩。

译文

我悄然离去,

如同当初悄然而至;

轻挥手臂,

告别天边的晚霞。

河岸垂柳镀着金光,

宛如夕阳里的新娘;

水中摇曳的倒影,

在我心间泛起涟漪。

水底柔嫩的水草,

悠悠地随波摆动;

甘愿化作一株水草,

永远依偎康河怀抱。

榆树荫里的水潭,

不是泉水是彩虹碎片;

散落在浮萍间,

沉淀着七彩的旧梦。

若要寻梦,

就撑船向幽深处漫游;

载着满船星光,

在星河里纵情歌唱。

但此刻必须沉默,

离别需要安静;

夏虫停止鸣叫,

康桥今夜只剩寂静。

我默默离去,

如同当初默默到来;

轻拂衣袖,

连一片云彩也不带走。

注释

金柳:夕阳映照下呈现金色的柳树,诗人以"新娘"喻其娇美。

青荇(xìng):水生植物,此处暗喻诗人对康桥的依恋如荇草缠绕。

天上虹:化用《圣经》典故,象征逝去的美好理想。

漫溯(sù):逆流而上,表现对精神家园的追寻。

笙箫:传统乐器,此处以乐声暗喻离愁。

创作背景

1928年徐志摩第三次欧游期间重访剑桥。这座曾给予他文学启蒙的学府,此刻已成故地。诗人与陆小曼婚姻陷入危机,国内文坛论战频发,康桥记忆成为精神避难所。手稿显示,初稿题为《再会吧康桥》,后经多次修改才定稿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艺术:首尾复沓形成环形结构,"轻轻-悄悄"的变奏体现情绪递进。

2. 意象体系:云彩、金柳、潭水构成色彩意象群,光影变幻中寄托难言心绪。

3. 音乐性:双声叠韵词达11处,"iang"韵贯穿全篇,形成流水般的韵律。

4. 情感张力:"甘心做水草"与"不带走云彩"的矛盾表达,展现理想与现实的撕扯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轻与重的辩证艺术

诗中"轻轻"重复三次,表面写动作轻柔,实则暗含生命不能承受之轻。当诗人说"不带走一片云彩",正是将最沉重的情感寄托在最轻盈的物象上。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,形成新诗史上独特的抒情范式。徐志摩将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与西方浪漫主义的直白完美融合,在二十世纪新诗转型期树立了典范。

范文二:沉默的抒情力量

全诗最动人处恰在"不能放歌"的克制。离别本需宣泄,诗人却让夏虫沉默、笙箫无声。这种"有声之默"比痛哭更具震撼力,与李清照"怎一个愁字了得"异曲同工。第七节四个"沉默"的叠加,创造出物我同悲的意境。现代诗歌的深度,往往就在这般欲说还休的留白处。

关于《再别康桥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文学常识:新月派代表作品,中国新诗格律化实践典范

核心意象:云彩(飘逝的理想)、金柳(青春记忆)、潭水(沉淀的往事)

艺术特色:音乐美、绘画美、建筑美的"三美"理论体现

重要修辞:比喻(新娘/彩虹)、拟人(水草招摇)、通感(沉默的笙箫)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油油的:__________

(2)漫溯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柔润光亮的样子

(2)随意地逆流而上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如何理解"我甘心做一条水草"的情感表达?

答:表现诗人对康桥极度的眷恋,愿放弃人的主体性,化作自然景物永远停留。这种反常理的表达强化了情感的炽烈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 《再别康桥》与《雪花的快乐》在抒情方式上有何异同?

答案: 同:均采用物我交融的象征手法。异:《雪》诗直白热烈,《再》诗含蓄克制;《雪》以动态过程抒情,《再》以静态场景传情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 分析"沉淀着彩虹似的梦"的艺术表现力。

答案: "沉淀"将抽象梦想具象化,"彩虹"折射梦想的多彩与虚幻,潭水倒映与记忆重叠的复合意象,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