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孔乙己》原文(鲁迅)

【古文】《孔乙己》原文(鲁迅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古文】《孔乙己》原文(鲁迅)

《孔乙己》是鲁迅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,以冷峻笔触刻画清末科举制度下迂腐落魄的读书人形象。通过咸亨酒店小伙计的视角,展现底层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,暗含对封建文化的批判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鲁迅的创作意图与艺术手法。

原文

《孔乙己》

鲁迅

鲁镇的酒店的格局,是和别处不同的: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,柜里面预备着热水,可以随时温酒。

做工的人,傍午傍晚散了工,每每花四文铜钱,买一碗酒……

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。

他身材很高大;青白脸色,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;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。

译文

鲁镇酒馆的布局与别处不同:临街设曲尺形柜台,柜内备有热水用以温酒。

短工们傍晚散工后,常花四文钱买一碗酒……

孔乙己是唯一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人。

他身材高大,面色青白,皱纹中常带伤痕,胡须花白凌乱。

注释

1. 曲尺形:直角尺状柜台,凸显旧式酒馆特色。

2. 长衫:象征读书人身份,与“站着喝酒”形成反差。

3. 青白脸色:病态面色,暗示营养不良与精神压抑。

4. 伤痕:暗示常受欺凌,强化人物悲剧性。

创作背景

1919年发表于《新青年》,正值新文化运动高潮。鲁迅亲见绍兴众多如孔乙己般的落魄文人,借其命运揭露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。同期作品《狂人日记》《药》均聚焦封建礼教吃人本质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采用回忆体叙事,以酒店小伙计视角展开,增强真实感。

2. 语言:白描手法冷峻精准,“排出九文大钱”的“排”字尽显迂腐。

3. 思想:通过“长衫”与“伤痕”的意象对比,批判知识分子的精神枷锁。

4. 艺术:以笑写悲,酒客们的哄笑反衬主人公的孤独绝望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长衫之下的灵魂困境

孔乙己的长衫是鲁迅精心设计的符号。这件“又脏又破”的长衫,既是他坚守读书人尊严的最后屏障,也是社会给予他的无形镣铐。当酒客们讥笑他“窃书”时,他辩解“窃书不算偷”的荒诞逻辑,恰是科举制度扭曲人格的明证。鲁迅以近乎残酷的冷静,呈现了一个被时代碾碎的灵魂。

范文二:看客心理的显微镜

咸亨酒店的看客群像,构成封建社会的微型标本。他们以取笑孔乙己为乐,却无人追问其伤痕来源。鲁迅曾言“暴君的臣民比暴君更暴”,酒客们的哄笑正是国民劣根性的具象化。小说结尾“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”的模糊表述,暗示看客们对他人命运的漠然,这种麻木成为鲁迅毕生批判的靶心。

关于《孔乙己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

• 羼(chàn):掺水

• 绽出(zhàn):突现

• 不屑置辩(bù xiè zhì biàn):不愿争辩

2. 文学常识:

• 选自《呐喊》,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集

• 创作于1918年冬,反映五四前夕的社会现实

3. 意象分析:

• 茴香豆:维系尊严的廉价道具

• 柜台:划分阶级的空间符号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加点词:

(1)孔乙己便涨红了脸,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。

答案:绽出——暴突显现

解析:通过面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窘迫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“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,可是没有他,别人也便这么过”的深层含义。

答案:揭示主人公被当作消遣工具的悲惨处境,暗示其存在价值的虚无。反映社会对底层个体的冷漠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对比《孔乙己》与《阿Q正传》中的看客形象。

答案:咸亨酒店酒客与未庄村民同属麻木看客,但前者更侧重知识阶层的冷酷,后者展现农民群体的愚昧。均体现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“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,放在我手里”的动作描写。

答案:“摸”字体现钱少而珍贵,“放”显拘谨姿态,两个动词浓缩人物经济窘迫与性格迂腐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“长衫”意象,谈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启示。

答案示例:长衫象征过时的文化认同,启示当代人需打破思想枷锁。正如鲁迅所言:“世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”强调自我更新的必要性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