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醉翁亭记》原文(欧阳修)

【古文】《醉翁亭记》原文(欧阳修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古文】《醉翁亭记》原文(欧阳修)

引导语:《醉翁亭记》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代表作,以滁州山水为背景,通过描绘宴游之乐,展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豁达胸怀。

原文

《醉翁亭记》

欧阳修

环滁皆山也。其西南诸峰,林壑尤美,望之蔚然而深秀者,琅琊也。山行六七里,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,酿泉也。峰回路转,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,醉翁亭也。

作亭者谁?山之僧智仙也。名之者谁?太守自谓也。太守与客来饮于此,饮少辄醉,而年又最高,故自号曰醉翁也。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

译文

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。它西南方向的山峰,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,远远望去树木茂盛、幽深秀丽的,是琅琊山。沿着山路走六七里,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,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,是酿泉。山势回环,路也跟着拐弯,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,这就是醉翁亭。

修建亭子的是谁?是山里的和尚智仙。给它取名的是谁?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命名的。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,喝得很少就醉了,而且年纪又最大,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"醉翁"。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,而在于山水之间。欣赏山水的乐趣,领会在心里,寄托在喝酒上。

注释

环滁:环绕着滁州城。滁州,今安徽省滁州市。

林壑:树林和山谷。

蔚然:草木茂盛的样子。

潺潺:流水声。

翼然: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。

酿泉:泉水名,因水质适合酿酒而得名。

醉翁之意不在酒:后成为成语,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彼。

创作背景

宋仁宗庆历五年(1045年),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被贬为滁州太守。次年,他在滁州西南琅琊山建醉翁亭,写下此文。当时作者39岁,却自称"苍颜白发"的醉翁,实为政治失意后的自我排遣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采用移步换景手法,由远及近,层层递进,最后点明"乐"的主题。

2. 语言艺术:21个"也"字构成判断句式,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。

3. 思想内涵:表面写山水之乐,实则体现作者遭贬后仍能造福一方、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。

4. 艺术手法:善用短句,音调铿锵;景物描写与抒情议论自然融合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醉翁亭记》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其独特的句式结构。全文连用21个"也"字,构成判断句式链,如"环滁皆山也""泻出于两峰之间者,酿泉也",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。这种看似重复的句式,实则暗含作者对滁州山水的笃定认知,每一处景物都通过判断句式获得存在确证。在音韵上,"也"字句的连续使用产生类似吟诵的节奏感,与文中"觥筹交错"的宴饮场景形成奇妙呼应。

范文二

文中"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"堪称文眼。欧阳修以"醉翁"自况,表面写饮酒之乐,实则寄托其遭贬后的精神超越。一个"醉"字,既指酒醉,更暗喻沉醉于山水、超脱于政治困境的精神状态。这种"乐"并非简单的游赏之乐,而是融合了儒家"仁者乐山"的胸襟与道家物我两忘的境界。文中太守、宾客、百姓共同游宴的场景,生动体现了作者"与民同乐"的政治理想。

关于《醉翁亭记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环(环绕)、壑(山谷)、蔚然(茂盛貌)、潺潺(流水声)、翼然(像鸟翅)、辄(就)

2. 文学常识:欧阳修号醉翁、六一居士,北宋诗文革新领袖,"唐宋八大家"之一

3. 名句理解:"醉翁之意不在酒"的深层含义及成语用法

4. 艺术特色:判断句式运用、移步换景手法、乐的主题表达

5. 思想主旨:贬谪文学中的旷达情怀,儒家"与民同乐"的政治理想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峰回路转:__________

(2)得之心而寓之酒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山势回环,路也跟着拐弯

(2)领会在心里,寄托在酒上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文中多次出现的"乐"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

答案:体现了作者虽遭贬谪仍能寄情山水、与民同乐的旷达胸怀,以及通过山水之乐排遣政治失意的复杂情感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"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用转折句式揭示表面行为与内在追求的矛盾,语言精警,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。"醉翁"的自称与"山水"意象结合,生动表现了士大夫寄情自然的精神追求。

四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醉翁亭记》与《岳阳楼记》中"乐"的内涵异同。

答案:相同点:都体现儒家仁人志士的忧乐观。不同点:欧阳修之乐侧重山水宴游中的超脱,范仲淹之乐强调"先忧后乐"的政治抱负,更具济世情怀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