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爱莲说》原文(周敦颐)

【古文】《爱莲说》原文(周敦颐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25

【古文】《爱莲说》原文(周敦颐)

引导语:周敦颐《爱莲说》以莲喻君子,通过对比菊、牡丹,揭示不同人格追求,展现作者高洁志趣与理学思想。

原文

《爱莲说》

宋·周敦颐

水陆草木之花,可爱者甚蕃。晋陶渊明独爱菊;自李唐来,世人甚爱牡丹;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远益清,亭亭净植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。

予谓菊,花之隐逸者也;牡丹,花之富贵者也;莲,花之君子者也。噫!菊之爱,陶后鲜有闻;莲之爱,同予者何人?牡丹之爱,宜乎众矣!

译文

水上陆地的草木之花,值得喜爱的很多。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;唐代以来,世人多偏爱牡丹;我却独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却不被污染,经清水洗涤却不显妖艳,茎秆中空外直,不旁生枝蔓,香气清远,笔直洁净地立在水面,只可远观不可近玩。

我认为菊是花中隐士,牡丹是花中权贵,莲则是花中君子。唉!爱菊的人自陶渊明后少见,爱莲的又有谁与我同心?爱牡丹的,自然人数众多!

注释

蕃(fán):繁多。

濯(zhuó):洗涤。

涟(lián):水波。

妖:艳丽媚俗。

亵(xiè)玩:轻慢玩弄。

“出淤泥不染”句:以莲的物理特性象征君子不受环境玷污的品格。

“中通外直”句:暗喻君子内心通达、行为正直的处世态度。

创作背景

周敦颐任南康军知州期间(1065-1067)筑濂溪书院,遍植莲花。时值北宋士风浮华,理学初兴,作者借莲明志,批判世俗追逐富贵的风气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先铺陈三种花的象征意义,再通过对比突出莲的独特性,最后以反问强化主旨。

2. 语言:善用短句排比,“不染”“不妖”等否定句式强化肯定意义。

3. 思想:将理学“主静”“诚心”的修养观物化为莲的形象。

4. 艺术:托物言志手法成熟,意象选择精准对应儒家君子标准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爱莲说》的意象经营独具匠心。作者赋予莲七种物理特性:生长环境、洗涤状态、茎秆形态、香气特点、观赏距离,每种特性都对应君子的道德要求。这种严密的符号化处理,使抽象理学概念获得可感的审美载体。尤其“可远观不可亵玩”一句,既写莲的矜持,又暗含君子威严不可侵犯的精神气质。

范文二

周敦颐通过三重对比构建价值体系。时间维度上,以晋唐两代审美变迁暗示世风日下;空间维度上,用淤泥与清涟的并存揭示修养的辩证性;社会维度上,用“众”“鲜”“独”的数量对比凸显君子之道的孤独。这种多维度的批判性思考,使短文具有超越时代的哲学深度。

关于《爱莲说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蕃(fán)、濯(zhuó)、涟(lián)、亵(xiè)

文学常识: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代表作,开创“濂学”一派

意象意境:莲—君子人格;菊—隐逸;牡丹—世俗富贵

艺术手法:托物言志、对比衬托、象征隐喻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:

(1)可爱者甚蕃:__________

(2)亭亭净植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繁多

(2)笔直挺立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“出淤泥而不染”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境界?

答案:象征君子在污浊环境中保持高洁品格,强调道德自律的修养观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爱莲说》与《橘颂》的托物言志手法差异。

答案:《橘颂》侧重物性自然美与人格的直接比附,《爱莲说》则通过多重对比构建哲学化的象征体系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“香远益清”的语言表现力。

答案:以嗅觉通感表现道德影响力的深远,四字兼含空间距离与品质强化两层意味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