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文言文> 【古文】《出师表》原文全篇(诸葛亮)

【古文】《出师表》原文全篇(诸葛亮)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15

【古文】《出师表》原文全篇(诸葛亮)

引导语:本文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表,既陈述治国方略,又剖白忠贞之心,被誉为“千古第一表”。读者可通过原文、译文及解析,深入理解其政治智慧与文学价值。

原文

《出师表》

【蜀汉】诸葛亮

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

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

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,恢弘志士之气;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。

译文

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便中途去世,如今天下分裂为三国,蜀汉国力困乏,这确实是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。

但朝中官员在内勤勉不懈,忠诚将士在外舍生忘死,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,想向陛下报答这份恩情。

陛下应当广开言路,发扬先帝遗留的美德,振奋志士的锐气;不可轻视自己,说话不合道理,堵塞忠言进谏之路。

注释

崩殂(cú):帝王去世的讳称。

疲弊:困乏衰弱,指蜀汉国力薄弱。

恢弘:发扬光大,此处作动词用。

引喻失义:说话不合道理。"义"指恰当的原则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227年,诸葛亮准备首次北伐曹魏。此时刘备已病逝五年,后主刘禅庸弱,蜀汉内忧外患。诸葛亮以丞相身份上书,既为规谏君主,亦为表明北伐必要性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"总-分-总"模式,先指危机,次陈建议,终表决心,逻辑严密。

2. 语言艺术:善用对偶句式如"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",增强节奏感。

3. 情感表达:十三次提及"先帝",以先主遗志为精神纽带,强化说服力。

4. 政治智慧:提出"亲贤臣,远小人"的用人纲领,体现儒家治国理念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出师表》最动人处在于公私交融的情感张力。诸葛亮既以臣子身份直谏君主,又以托孤重臣的身份教导幼主。文中"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"的剖白,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联结。这种既理性分析局势,又饱含情感劝诫的写作策略,使奏表超越公文范畴,成为不朽的文学经典。

范文二

从修辞学角度看,本文开创了奏议文的新范式。通过"宜"与"不宜"的对比句式,构建出清晰的治国框架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亲贤臣,远小人"六字,以极端简练的语言概括出用人纲领。这种高度凝练的表达方式,既符合奏表的实用需求,又展现出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崩殂(cú)、疲弊、陟(zhì)罚臧否(pǐ)、裨(bì)补阙漏

2. 文学常识:表,古代臣子向君主陈情言事的文体;本文与《后出师表》合称"前后出师表"

3. 名句默写:"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"、"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"

4. 思想内涵:体现诸葛亮"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"的忠贞精神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中道崩殂:__________

(2)恢弘志士之气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中途去世

(2)振奋、发扬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诸葛亮在表中提出哪些核心建议?

答:建议包括:广开言路、赏罚公正、亲贤远佞。这些主张既针对时弊,又体现儒家治国理念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 分析"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"的表达效果。

答:开篇即点明严峻形势,"诚"字强化判断的确定性,"秋"字以季节喻关键时期,营造紧迫感,为后文建议作铺垫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 结合现实谈"亲贤臣,远小人"的现代意义。

答案示例:在组织管理中,领导者应亲近德才兼备者,疏远阿谀奉承之徒。这一原则对现代企业用人制度仍有借鉴价值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