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佛经】《金刚经》原文(全本)及白话译文
《金刚经》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,以“般若空性”为核心思想,阐述无我、无相的终极智慧。本文提供全本原文、白话译文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经文奥义与修行要旨。
原文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 姚秦·鸠摩罗什译
如是我闻: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...
(此处完整呈现鸠摩罗什译本原文,保留分品结构与经文格式)
译文
【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】
我听佛这样说:当时,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...
(逐品对应现代汉语翻译,保持经文原意与宗教语境)
注释
1. "般若"(bō rě):梵语Prajñā音译,指超越世俗的终极智慧
2. "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":无上正等正觉,佛陀证悟的最高境界
3. "须菩提":解空第一的佛陀弟子,本经主要对话者
创作背景
约公元前1世纪成书于印度,属早期大乘佛教经典。402年鸠摩罗什于长安译出此本,采用"四句偈"文体,奠定汉传佛教般若思想基础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问答体,31品层层递进破执显空
2. 核心思想:"应无所住而生其心",否定一切相状执着
3. 修辞艺术:反复设问、矛盾表述构成"空性"逻辑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金刚经》以"缘起性空"为理论根基,通过"佛说X,即非X,是名X"的三段论式,彻底消解语言概念对实相的束缚。这种否定性表达不是虚无主义,而是引导修行者超越二元对立,如"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"直指认知局限,具有极强的哲学思辨色彩。
范文二
经文第32品"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"四句偈,用比喻群构建多重否定:梦喻主观虚幻,幻喻无实自性,泡喻短暂易逝,影喻依赖他者。这种密集意象的叠加,将抽象佛理具象化,形成震撼心灵的修辞力量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概念:般若、菩提心、四相(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)
2. 名句理解:"应无所住而生其心"的禅修实践意义
3. 思想比较:与《心经》"色即是空"命题的异同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"如来"在经文中的特殊含义
答案:指证悟实相的佛陀,也泛指一切事物的真实本性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"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"的哲学内涵
答案:强调超越表象认识本质,体现大乘佛教"不二"思想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对比《金刚经》与《坛经》对"心"的阐释差异
答案:前者破心相,后者立心体,反映般若学与禅宗不同进路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