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词】《药性赋》原文及翻译
《药性赋》是古代中医药学的经典启蒙读物,以赋体形式系统归纳药物特性,语言凝练,便于记诵。本文整理原文并附白话翻译,解析其医学价值与文学特色。
《药性赋》(节选)
佚名
寒性药赋
犀角解乎心热,羚羊清乎肺肝。
泽泻利水通淋,海藻散瘿破气。
热性药赋
附子回阳救逆,干姜温中止呕。
肉桂引火归元,吴萸降浊止呕。
译文
犀角能解除心经积热,羚羊角可清泻肺肝火邪。
泽泻有利水通淋之效,海藻具消散瘿瘤之功。
附子用于阳气衰微的急救,干姜擅长温暖脾胃止呕吐。
肉桂能导引虚火下归丹田,吴茱萸可降浊气制止呕逆。
注释
【犀角】古代用犀牛角入药,现用水牛角替代,性寒味咸,清心凉血。
【瘿(yǐng)】颈部肿块,指甲状腺肿大类疾病。
【回阳】中医术语,指挽回濒危的阳气,抢救休克状态。
【赋体特点】四六骈偶句式,"乎""之"等虚词调节节奏,形成朗朗上口的韵律。
创作背景
该作成书于金元时期,当时医家重视药物特性研究。作者将临床经验编成韵文,方便学徒记忆。其中"回阳救逆"等治法,反映了张元素"脏腑辨证"学术思想的影响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按寒热温凉四性分类,每类列举代表性药物,形成系统性知识框架。
2. 语言艺术:采用"动词+病理"的固定句式,如"解乎""清乎",兼具准确性与韵律美。
3. 医学思想:体现"性味归经"理论,强调药物与脏腑的对应关系,如羚羊角专清肺肝。
4. 实用价值:四字短语浓缩药效,如"破气""降浊",至今仍是中医入门必背内容。
范文一
《药性赋》将深奥的医药知识转化为诗性语言,在"泽泻利水通淋"六字中,既说明利尿功能,又暗示淋证的治疗方向。这种表达方式继承了《黄帝内经》"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"的隐喻传统,通过"利""通"等动词构建动态意象,使抽象药理具象化。其价值不仅在于知识传授,更开创了医学教育的审美维度。
范文二
对比《药性赋》与《本草纲目》可发现,李时珍详述药物形态,而此赋专注功效提炼。如"海藻散瘿破气"五字,省略生长环境描述,直指软坚散结的核心作用。这种高度凝练的书写,反映了金元医家"重实用轻考据"的学术倾向。其平仄相间的句式设计,暗合药物配伍的"七情和合"原则,堪称医学与文学的完美结晶。
关于《药性赋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【重点字词】瘿(yǐng)、淋(lín)、萸(yú)、回阳、归元
【文学常识】金元医学四大家、赋体文学特征、中医"四气五味"理论
【知识要点】药物分类标准、典型药效表述、脏腑对应关系
【意象解析】"千堆雪"喻浪花,"羽扇纶巾"代儒将,与药赋中"破气""降浊"等同属特征提炼手法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解乎:__________
(2)归元:__________
答案:
(1)解除、消散
(2)使虚火回归丹田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附子回阳救逆,干姜温中止呕"反映了什么医学思想?
答:体现中医"急则治标"原则,强调温热药物对阳气暴脱的抢救作用,以及脾胃虚寒的治疗方法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药性赋》与《汤头歌诀》在传播医学知识的方式上有何异同?
答:同:均采用韵文形式便于记诵。异:药赋侧重单味药性,汤头歌诀重在方剂配伍;前者多四字句,后者常见七言句式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羚羊清乎肺肝"的语言特色。
答:五字包含药物名称、作用强度(清)、靶向脏腑(肺肝),"乎"字调节音节,形成"二一二"节奏,兼具认知准确性与诵读音乐性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用"肉桂引火归元"的原理解释现代养生实践?
答示例:该原理指导人们用温补下焦的方法改善上热下寒体质,如足浴、艾灸涌泉穴等,体现中医"引火下行"的整体调理观念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