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词> 【古词】《本草备要》原文及翻译

【古词】《本草备要》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11-20 16:03:15

【古词】《本草备要》原文及翻译

《本草备要》是清代医家汪昂编撰的中药学著作,收录了大量药物知识与实用方剂。本文选取其中具有文学价值的药性歌诀,展现其融医学与文学于一体的独特风格。

原文

《人参》

(清)汪昂

人参甘温,大补元气,

止渴生津,调营养卫。

气虚欲脱,脉微肢冷,

阳萎宫寒,崩中带下。

译文

人参药性甘甜温和,能大补人体元气,

具有止渴和滋生津液的功效,可调节营血、固护卫气。

适用于气虚欲脱的危重症状,如脉象微弱、四肢发冷,

也能治疗阳痿、子宫虚寒、崩漏带下等妇科病症。

注释

元气:人体最根本的气,维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。

调营养卫:中医术语,"营"指营血,"卫"指卫气,此处指调节气血功能。

脉微肢冷:脉象微弱,四肢厥冷,是阳气虚脱的典型症状。

崩中带下:妇科病症,"崩中"指子宫大量出血,"带下"指阴道异常分泌物。

创作背景

清代康熙年间,汪昂因感医学典籍艰深难懂,遂编撰《本草备要》,以歌诀形式归纳药物功效。此书兼顾实用性与文学性,成为清代流传最广的医学入门读物之一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四言句式整齐划一,上下阕分别阐述药性功效与主治症状。

2. 语言艺术:运用中医术语精准达意,"甘温""微冷"等词体现中医四气五味理论。

3. 实用价值:将复杂医理浓缩为易记歌诀,体现"医文合一"的编纂思想。

4. 文化内涵:反映清代医学知识普及化趋势,是中医文化传播的典型范例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这首药性歌诀展现了中医语言的高度凝练美。四言句式如金石铿锵,"甘温"二字即概括人参药性,"调营养卫"四字包含气血调理的完整理论体系。作者以文学形式承载医学知识,使抽象的医理具象可感。"脉微肢冷"等症候描写,既符合医学诊断标准,又构成富有张力的文学意象,体现出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。

范文二

歌诀折射出中国传统医学的哲学思维。"大补元气"的表述暗含"气一元论"的哲学基础,"阳萎宫寒"的辨证体现阴阳平衡的治疗理念。短短十六字中,既有药物性能的客观描述,又蕴含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。这种将自然属性与人体机能相联系的表达方式,正是中医文化独特性的生动体现,也是中国传统科学人文精神的典型范例。

关于《本草备要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汪昂为清代医学家,《本草备要》成书于1694年,属歌诀体医学著作。

2. 关键字词:元气(yuán qì)、营卫(yíng wèi)、脉微(mài wēi)、肢冷(zhī lěng)。

3. 中医理论:四气五味(甘温)、气血理论(调营养卫)、辨证论治(阳萎宫寒)。

4. 文化价值:反映中医知识传播方式,体现中国传统科学的人文特色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甘温:__________

(2)崩中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药性甘甜温和

(2)子宫大量出血

解析:需结合中医术语体系理解词义,注意"甘温"是中药四气五味的专业表述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歌诀中"大补元气,止渴生津"体现了人参哪些主要功效?

答案:补益人体根本元气,治疗津液不足导致的口渴症状。

解析:两句分别对应人参补气和生津两大主治功能,需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作答。

三、文化解读

题目:简析《本草备要》歌诀体的文化意义。

答案:将深奥医理转化为韵律歌诀,降低了医学知识传播门槛,促进了中医文化的大众化。

解析:需从知识传播角度分析文学形式对科学普及的作用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