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词> 【古词】《肘后备急方》原文及翻译

【古词】《肘后备急方》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11-20 15:18:02

《肘后备急方》原文及翻译:晋代葛洪的民间医方集成

引导语:本文系统解析晋代葛洪所著《肘后备急方》的核心内容,包含原文选段、白话译文、医学典故考据及文学价值评析,为读者呈现古代实用医学与文学交融的独特风貌。

原文

《肘后备急方·治卒心痛方》

葛洪(东晋)

桂心三两,当归四两,

栀子十四枚,豉五合。

右四味切,以水八升,

煮取三升,顿服。

译文

治疗突发心痛的药方:

取肉桂心三两,当归四两,

栀子十四颗,豆豉五合。

将以上四味药材切碎,

加水八升煎煮至三升,

一次性服完。

注释

桂心:肉桂树的内层皮,性温味辛,具温经通脉之效。

栀子:茜草科植物果实,古称"卮子",清热利胆要药。

豉:发酵大豆制品,《齐民要术》载其制作工艺,晋代常用药引。

顿服:中医服药法,强调集中用药以攻病势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4世纪葛洪隐居罗浮山期间,针对战乱频仍、缺医少药的社会现状,将民间验方与道家医学整理成册。该书原名《肘后卒急方》,后经陶弘景增补为《肘后备急方》,现存八卷涉及内、外、妇、儿各科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"病症-方药-制法"三段式,开后世医方书体例先河。

2. 语言风格:摒弃骈俪文风,用简牍式记录,每方平均仅23字。

3. 思想价值:体现"简、便、廉、验"的实用医学观,记载世界最早的青蒿治疟方案。

4. 文学意义:方剂命名多含典故,如"五毒膏"源自《周礼》医官制度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医方里的文学密码

《肘后备急方》的文学性藏在药名组合的韵律中。"桂心三两,当归四两"形成三、四字节奏变化,"栀子十四枚"突显具体数量带来的真实感。葛洪将药材用量转化为特殊的文学计量,使实用文本产生奇妙的音乐性。这种介于医案与诗歌之间的特殊文本,展现了晋人对形式美的极致追求。

范文二:乱世中的生命关怀

透过简略的药方,可见葛洪对民间疾苦的深切体察。"顿服"二字折射出战乱时期医疗资源匮乏的现实,需以猛剂救急。方中选用豆豉等家常食材入药,暗含道家"万物皆药"的哲学思想。这种将生活智慧升华为医学理论的实践,比同时期玄谈之风更具人文温度。

关于《肘后备急方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读音:豉(chǐ)、卮(zhī)、瘧(nüè)。

2. 文学常识:我国首部临床急救手册,世界最早记载天花、恙虫病。

3. 意象解读:"肘后"象征随身携带,"备急"体现实用主义医学观。

4. 名方考点:青蒿绞汁治疟法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认证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顿服:__________

(2)豉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一次性服用

(2)发酵大豆制品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简、便、廉、验"四字体现了怎样的医学思想?

答案:主张用药精简、取材方便、成本低廉、疗效确切的实用医学理念,反映晋代民间医疗的实际情况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肘后备急方》与《伤寒论》在编纂目的上有何差异?

答案:前者为战乱中普通民众提供急救方案,后者系统构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。前者重实用,后者重理论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"肘后"二字蕴含的文化心理?

答案示例:体现中国人居安思危的生存智慧,将重要知识贴身收藏的行为习惯,反映农耕文明对突发灾害的防范意识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