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词> 【古词】《温病条辨》原文及翻译

【古词】《温病条辨》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11-20 15:18:02

【古词】《温病条辨》原文及翻译

本文解析清代吴鞠通所著《温病条辨》中的经典条文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鉴赏,揭示温病学说的核心理论与文学价值。

原文

《温病条辨·卷一》

吴鞠通

温病初起,发热而渴,不恶寒者为温病。

若发汗已,身灼热者,名曰风温。

风温为病,脉阴阳俱浮,自汗出,身重多眠睡。

译文

温病初期症状为发热口渴,不畏寒者即为温病。

若发汗后身体灼热不退,称为风温。

风温的症状表现为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,自发出汗,身体沉重且嗜睡。

注释

温病:外感热病的一类,以发热、口渴为主要特征。

风温(fēng wēn):温病的一种,因误治或邪气深入所致。

脉阴阳俱浮:寸口脉的阴阳部位均呈现浮象,提示表邪未解。

身重多眠睡:湿邪困阻气机,导致肢体沉重与嗜睡。

创作背景

吴鞠通生活在清代乾嘉时期,疫病频发,传统伤寒理论难以应对温病。他结合临床经验,系统提出温病学说,撰《温病条辨》以补《伤寒论》之不足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条文简洁,逻辑清晰,先定义温病,再区分风温,最后描述典型脉症。

2. 语言:医学术语精准,如“脉阴阳俱浮”直指病机,无冗余修饰。

3. 思想:强调温病与伤寒的鉴别,奠定“卫气营血”辨证基础。

4. 艺术特色:以简驭繁,四字句与散句交错,兼具实用性与节奏感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温病条辨》的文学性常被其医学价值掩盖。吴鞠通以“发热而渴,不恶寒”七字勾勒温病特征,对比《伤寒论》的“恶寒发热”,语言极尽凝练。后文“身重多眠睡”五字,通过动作与状态描写,将湿邪困脾的病机形象化,体现了中医“以象喻理”的表述传统。

范文二

吴氏笔下的风温诊断标准,具有鲜明的逻辑层次。先界定病程(发汗后),再描述主症(身灼热),最后通过脉象与体征佐证。这种“定义—鉴别—验证”的写作模式,不仅符合临床思维,更暗含古典散文“起承转合”的结构美学,堪称医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。

关于《温病条辨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风温(fēng wēn)、脉阴阳俱浮(mài yīn yáng jù fú)。

文学常识:吴鞠通与叶天士并称“温病四大家”,《温病条辨》采用三焦辨证体系。

意象意境:“身重多眠睡”以具象表现湿邪致病的特点,营造出困顿慵懒的意境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不恶寒:__________

(2)自汗出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不畏寒冷

(2)非因服药或外力导致的自然出汗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文中“脉阴阳俱浮”反映了什么病机?

答案:提示表证未解,邪气仍在体表,多见于风温初起阶段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温病条辨》与《伤寒论》对发热的描述有何差异?

答案:《伤寒论》强调“恶寒发热”,突出寒邪致病;《温病条辨》强调“发热不恶寒”,体现温邪特性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用“身重多眠睡”解释现代医学中的慢性疲劳综合征?

答案示例:此症状与中医湿邪困脾理论相通,可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思路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