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词> 【古词】《金匮要略》原文及翻译

【古词】《金匮要略》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11-20 15:18:02

《金匮要略》原文及翻译:张仲景医学经典的词章化解读

本文解析东汉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中具有诗性特征的条文,展现中医经典文学性与医学价值的交融。读者将获得原文对照翻译、医学意象解析及文学鉴赏视角。

原文

《金匮要略·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》

汉·张仲景

问曰:上工治未病,何也?

师曰:夫治未病者,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。

四季脾王不受邪,即勿补之。

中工不晓相传,见肝之病,不解实脾,惟治肝也。

译文

学生问:高明医生治疗未发生的疾病,是什么道理?

老师答:所谓治未病,如发现肝病时,预知肝病会传变至脾,就应先补益脾脏。

若遇四季中脾脏自然强盛的时节,不受病邪侵袭,则不需补脾。

普通医生不懂疾病传变规律,见到肝病就只治疗肝脏。

注释

【上工】指医术精湛的医生。工,音gōng,古代对技术者的尊称。

【实脾】补益脾脏。实,使动用法,意为"使...充实"。

【脾王】脾脏功能旺盛。王,音wàng,通"旺"。

【相传】疾病在脏腑间的传变规律,体现五行生克思想。

创作背景

东汉建安年间疫病流行,张仲景家族二百余人病死过半。其结合临床实践,将《内经》理论与方药经验系统化,约公元205年完成《伤寒杂病论》,后经整理分为《伤寒论》与《金匮要略》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师生问答体,逻辑严密,由设问引出"治未病"核心观点。

2. 语言艺术:善用对比手法,"上工"与"中工"的诊疗差异形成强烈映照。

3. 医学思想:体现"既病防变"的预防观,建立肝脾传变的五行病理模型。

4. 文学价值:四字句与散句交错,节奏分明,具有汉赋问答体的韵律美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这段条文以不足百字构建完整的医学寓言。"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"八字中,"见"与"知"的递进关系,展现医者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飞跃。四季脾王的补充说明,体现中医"因时制宜"的辩证思维。末尾"惟治肝也"的慨叹,暗含对机械医疗观的批判。张仲景将深奥医理转化为具象叙事,使预防医学思想获得诗性表达。

范文二

文本通过三层次对比形成思想张力:理想医者与普通医者的境界差异,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的疗效差异,动态思维与静态思维的认知差异。"实脾"这一动词活用,将抽象医理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养护动作。在东汉瘟疫肆虐的背景下,这种"防患于未然"的医学智慧,既是对个体的救治方案,亦是对乱世生存哲学的隐喻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【文学常识】

1. 《金匮要略》与《伤寒论》并称"医圣双璧",开创中医辨证论治体系。

2. 问答体源于先秦诸子散文,汉代广泛应用于医学、哲学著作。

【关键词语】

1. 上工:音shàng gōng,特指医术高超的医生。

2. 实脾:实,使动用法,意为强化脾脏功能。

3. 相传:指疾病按照五行生克规律传变。

【意象解析】

"肝传脾"构建木克土的病理意象,"四季脾王"对应土旺四季的时空观,共同形成天人相应的医学意境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上工:__________

(2)实脾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医术精湛的医生

(2)补益脾脏功能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本文阐述的核心医学思想是什么?

答案:主张"治未病"的预防医学理念,强调掌握疾病传变规律,在治疗中体现整体观和预见性。

三、表现手法

题目:分析"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"的艺术表现力。

答案:通过"见"与"知"的认知递进,将抽象医理具象化;"肝传脾"三字凝练呈现五行生克关系,具有诗性语言的浓缩美。

四、比较阅读

题目:对比《黄帝内经》与《金匮要略》的文体差异。

答案:《内经》多为黄帝与岐伯的哲学对话,《金匮》侧重具体诊疗的师生问答;前者重理论阐述,后者重临床指导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