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词> 【古词】《本草纲目》原文及翻译

【古词】《本草纲目》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11-20 15:18:02

【古词】《本草纲目》原文及翻译

引导语:本文围绕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序言部分展开,解析这部医学巨著的文学价值与哲学内涵,提供原文、译文及深度解读。

原文

《本草纲目·序》

(明)李时珍

上阕:

医之为道大矣,医之为任重矣。

不读《本草》,何以知药?

不察形色,何以别性?

下阕:

故君子必慎疾也,

必先明药而后可医人。

此予所以竭三十年之功而为之者。

译文

医学的道理极其宏大,医学的责任十分重大。

若不研读《本草》,怎能了解药物?

若不观察形态色泽,如何辨别药性?

因此有识之士必须慎重对待疾病,

必先通晓药物才能医治病人。

这就是我耗费三十年光阴编撰此书的缘由。

注释

形色:指药物的外形与颜色特征。"形"强调质地,"色"侧重表象。

别性:辨别药性。古代医药学认为药物有寒、热、温、凉四性。

慎疾:慎重对待疾病。"慎"字体现儒家"君子慎独"的修身理念。

三十年之功:李时珍自1552年开始编纂,至1578年完成,历时26年,此处取整数。

创作背景

明代嘉靖年间,太医院判李时珍发现历代本草著作谬误甚多,辞官返乡重修药典。期间跋涉山水,考证八百余种典籍,三易其稿而成此书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传统骈文体,上下阕形成"总-分-总"逻辑,末句点明创作动机。

2. 语言艺术:"大矣""重矣"的递进句式,强化医道庄严;"何以""何以"的排比设问,增强论辩力度。

3. 思想内核:将医药实践与儒家"格物致知"思想结合,体现明代实学思潮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这段序言以医道为切入点,展现明代知识分子的学术自觉。李时珍将医药学提升到"道"的层面,通过双重设问构建严密逻辑链:认知药物需典籍与实践并重。末尾"三十年"的时空计量,使个人生命史与学术史形成共振。骈文中暗藏散句节奏,恰如药性之刚柔相济。

范文二

文本折射出16世纪中国科学著作的典型特征。作者以儒家话语阐释科学活动,"君子""慎疾"的表述将医术伦理化。但"察形色"的实证要求,又突破传统经验医学范畴。这种既恪守"格物"传统,又强调实地考察的治学方法,预示了早期科学精神的萌芽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文学常识:骈文特征、明代实学思潮

关键字词:形色(xíng sè)、别性(bié xìng)、慎疾(shèn jí)

意象解析:"三十年之功"象征学术坚守,"形色"体现观察方法论

核心考点:医学典籍的文学表达、科学文本的儒家话语特征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别性:__________

(2)慎疾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辨别药物性质

(2)慎重对待疾病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序言中"不读《本草》,何以知药?不察形色,何以别性?"强调什么观点?

答案:强调医药研究必须文献考据与实践观察相结合,体现严谨的治学态度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本草纲目》序与《伤寒论》序的写作目的差异

答案:《本草纲目》序侧重说明编纂方法,《伤寒论》序着重疾病分类原理,前者重实证,后者重理论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医之为道大矣,医之为任重矣"的修辞效果

答案:运用递进式判断句,通过"大矣""重矣"的层进强调,奠定全文庄重基调,突显医者使命感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