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词> 【古词】《聊斋志异》原文及翻译

【古词】《聊斋志异》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11-20 15:18:02

【古词】《聊斋志异》原文及翻译

引导语: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是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集大成之作,本文选取其中经典篇目《促织》的原文及白话译文,解析其讽刺科举制度的社会批判精神与魔幻现实主义手法。

《促织》节选

【清】蒲松龄

宣德间,宫中尚促织之戏,岁征民间。

此物故非西产;有华阴令欲媚上官,以一头进,试使斗而才,因责常供。

译文

明朝宣德年间,皇宫流行斗蟋蟀的游戏,每年向民间征收。

蟋蟀本非陕西特产;华阴县令为讨好上司,进献了一只,测试发现善斗,于是要求定期供应。

注释

促织:蟋蟀的古称,音cù zhī。

宣德:明宣宗年号(1426-1435),暗讽统治者玩物丧志。

"岁征民间":揭露官府层层盘剥的赋税制度。

艺术手法:以微小昆虫折射官僚体系腐败,体现"借物讽世"的创作特色。

创作背景

康熙十八年(1679),蒲松龄屡试不第,在毕际有家设馆教书期间完成《聊斋志异》主体创作。山东连年旱灾与科场黑暗构成其双重创作动机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双线叙事,明写成名一家捉蟋蟀的悲惨遭遇,暗写宫廷奢靡。

2. 语言特色:文言简练处见锋芒,"因责常供"四字道尽官场逢迎之态。

3. 思想内核:通过"人不如虫"的荒诞情节,完成对八股取士制度的终极否定。

4. 艺术突破:将志怪传统与现实批判结合,开创"写鬼写妖高人一等"的叙事范式。

范文一

《促织》的魔幻笔法下,藏着最锋利的现实匕首。当九岁孩童魂化蟋蟀博君王一笑时,科举制度"吃人"的本质被彻底撕开。蒲松龄刻意模糊人虫界限:成名之子投井后"气息惙然",复活后却"形若土狗",这种扭曲的"变形记"比任何直白控诉更具冲击力。值得注意的是,最终解救全家的不是道德觉醒,而是一只善斗的虫子——这种黑色幽默式的结局,将批判锋芒直指制度性腐败。

范文二

《促织》展现了中国古典小说罕见的寓言深度。表面写蟋蟀,实为描摹权力金字塔的运作机制:皇帝玩物→上官媚上→县令压榨→百姓家破人亡。蒲松龄用"蟋蟀链条"解构了整个官僚系统,其中"每责一头,辄倾数家产"的细节,与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形成跨时空呼应。更深刻的是,小说揭示被压迫者的异化过程——成名从"迂讷"书生到主动搜寻"巨身修尾"蟋蟀的转变,正是制度性暴力对人性的扭曲。

关于《促织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重点字词:促织(cù zhī)、华阴令(huà yīn lìng)、惙然(chuò rán)

文学常识:《聊斋志异》的"用传奇法而以志怪"创作特征

意象体系:蟋蟀作为权力游戏的象征物

艺术手法:对比修辞("宫中尚戏"与"民倾家产")、细节描写("蟹白栗黄"的喂养)

思想主旨:封建制度下小人物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异化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尚:__________

(2)辄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崇尚、流行

(2)往往、总是

解析:需结合明代宫廷生活风尚理解"尚"的特殊含义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此物故非西产"一句在文中有何深意?

答案:暗示官府征收蟋蟀的荒谬性,为后文百姓被迫"倾数家产"埋下伏笔,体现"苛政猛于虎"的主题。

解析:注意"故非"的转折语气与地域特产的矛盾关系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促织》与《儒林外史》在批判科举制度上有何异同?

答案:相同点:都揭露科举对人的异化;不同点:蒲松龄采用魔幻手法,吴敬梓侧重写实讽刺。《促织》通过超现实变形展现制度吃人,《儒林外史》以典型事件暴露士林丑态。

解析:比较时需注意文体差异(小说集vs章回体)带来的表现方式不同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因责常供"四字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用极简笔墨刻画官场生态:"因"字体现媚上逻辑,"责"字暴露官僚蛮横,"常供"暗示剥削制度化。四字完成从个案到普遍现象的升华。

解析:文言省略语法在此处产生"言有尽而意无穷"的效果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《促织》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"变形"叙事。

答案示例:中国文学中的变形常承载社会批判功能,如《促织》中人化虫的荒诞,《西游记》中孙悟空七十二变的反抗意识。这类叙事通过打破常态引发读者对现实秩序的反思。

解析:答题需建立文学传统与具体文本的双向关联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