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词> 【古词】《三国志》原文及翻译

【古词】《三国志》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11-20 15:18:02

【古词】《三国志》原文及翻译

引导语:本文围绕《三国志》中诸葛亮《出师表》的经典段落展开,解析其忠义思想与文学价值,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鉴赏。

原文:

《出师表》(节选)

【汉】诸葛亮

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,

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

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

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,

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

盖追先帝之殊遇,欲报之于陛下也。

译文:

先帝创立大业未完成一半便中途去世,

如今天下分裂为三国,益州困顿衰弱,

这确实是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。

但侍卫大臣在朝廷内毫不懈怠,

忠诚将士在疆场舍生忘死,

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,想向陛下报答啊。

注释:

崩殂(cú):帝王去世的委婉说法。

秋:时刻,关键时期。汉代以"秋"喻紧要关头。

殊遇:特殊待遇,指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。

忘身:舍生忘死,出自《左传》"士忘身殉国"典故。

创作背景:

公元227年诸葛亮北伐前上表后主刘禅。时蜀汉经夷陵之战元气大伤,魏国占据中原优势,吴蜀联盟貌合神离。五十四岁的诸葛亮以"汉贼不两立"的政治立场坚持北伐。

作品解析:

1. 结构特征:开篇以"先帝"领起,形成历史纵深;"今"字转折突显现实危机;"然"字引出忠臣义士的群像。

2. 语言艺术:用"秋"字浓缩时间压力,"忘身"具象化忠诚,动词"追""报"构成情感闭环。

3. 思想内涵:体现儒家"君使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"的伦理观,彰显"鞠躬尽瘁"的士人精神。

范文一

《出师表》开篇如史家笔法,将个人命运置于宏大历史叙事中。"创业未半"与"中道崩殂"形成强烈对比,暗示先主壮志未酬的遗憾。作者用"秋"这一意象,既点明季节特征——北伐最佳时机,又暗喻政治气候的肃杀。侍卫"不懈"、忠士"忘身"的群像描写,实为对后主的隐性规劝,展现高超的劝谏艺术。

范文二

诸葛亮以"追先帝之殊遇"为情感纽带,构建起跨越时空的君臣伦理。这种表述既回避直接说教,又通过先主权威增强说服力。"欲报之于陛下"的"欲"字尤为精妙,既表明臣子本分,又暗含对君主德行的期待。全段将政治宣言转化为情感告白,使刚性的北伐决策获得柔性的道德支撑。

关于《出师表》的考试重点整理:

重点字词:崩殂(cú)、疲弊(bì)、殊(shū)遇

文学常识:表体文特征、诸葛亮的政治家身份

知识要点:蜀汉北伐背景、三国鼎立形势

意象意境:"秋"的双关意义、"忘身"的忠义形象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: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崩殂:__________

(2)殊遇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帝王去世

(2)特殊礼遇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"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"反映了怎样的时局?

答:凸显蜀汉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,为北伐决策提供现实依据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问:分析"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"到"欲报之于陛下也"的写作手法。

答:通过内外对应的空间描写,塑造忠臣群像;用因果逻辑连接历史与现实,强化说服力。

四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出师表》与《陈情表》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?

答案:同:均以"忠孝"为情感内核;异:诸葛亮的忠带有政治抱负,李密的孝侧重个人伦理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用"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"评价当代奉献精神?

答案示例:这种精神超越时代局限,在抗疫、科研等领域仍具现实意义,但需避免过度牺牲的极端化理解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