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词> 【古词】《资治通鉴》原文及翻译

【古词】《资治通鉴》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11-20 15:18:02

【古词】《资治通鉴》选段解析:司马光《赤壁之战》中的历史叙事艺术

本文聚焦《资治通鉴》中赤壁之战的经典选段,通过原文与白话翻译对照,剖析司马光如何以史笔再现这场决定三国格局的关键战役,揭示其叙事策略背后的历史观。

原文

《赤壁之战》(节选)

宋·司马光

是时曹操遗权书曰:

"近者奉辞伐罪,旌麾南指,刘琮束手。

今治水军八十万众,方与将军会猎于吴。"

权以示群下,莫不响震失色。

译文

当时曹操给孙权写信说:

"最近奉皇帝之命讨伐罪臣,大军南下,刘琮立即投降。

现在训练了八十万水军,正要与将军在吴地会猎。"

孙权将信展示给群臣,众人无不震惊变色。

注释

【奉辞伐罪】奉天子诏令讨伐有罪之人。辞:诏书。

【旌麾南指】军旗向南进发。旌麾(jīng huī):主将指挥旗。

【会猎】会战的委婉说法,典出《左传》"田猎以习武事"。

【响震】如闻雷震,形容极度惊恐。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。

创作背景

司马光于1071年完成《资治通鉴》赤壁之战章节。北宋中期面临辽夏威胁,史家借三国故事探讨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。司马光任西京御史台时,曾深入研究三国军事地理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"书信-反应"双线叙事,通过曹操檄文展现其骄矜,以吴臣反应暗示危机。

2. 语言艺术:"会猎"一词兼具威慑与优雅,体现史家"微而显"的春秋笔法。

3. 思想内核:通过对比双方心理状态,揭示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军力,更在于战略智慧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司马光笔下的赤壁之战开场,实为心理战的典范。曹操书信仅三十七字,却包含三重威慑:先标举政治合法性,再炫耀军事威慑力,最后以"会猎"的优雅隐喻包裹杀机。史家特意记录吴臣"响震"的集体反应,与后文周瑜"请得精兵五万"的镇定形成强烈反差。这种叙事张力,正是《通鉴》超越简单记事而成为"帝王教科书"的关键。

范文二

"会猎于吴"四字堪称古代外交辞令的经典案例。表面是贵族式的邀约,实为灭国威胁。司马光在此处不置褒贬,却通过上下文呈现戏剧性对比:前文刚记述曹操轻取荆州,此处便暴露其骄傲轻敌;后文即写诸葛亮、周瑜的冷静分析。这种"互见法"叙事,既遵守史家客观立场,又暗含"骄兵必败"的警示,体现《通鉴》"叙而不作"的高明。

关于《赤壁之战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【字词读音】旌麾(jīng huī)、会猎(huì liè)、响震(xiǎng zhèn)

【文学常识】《资治通鉴》编年体通史,司马光主编,历时19年完成

【艺术手法】春秋笔法、互见叙事、外交辞令运用

【思想内涵】弱胜强的战略要素:天时(疫病)、地利(长江)、人和(孙刘联盟)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奉辞:__________

(2)会猎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奉皇帝诏书

(2)委婉指军事决战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司马光记录曹操书信的主要意图是什么?

答案:通过原始文献呈现历史现场感,同时暴露曹操骄傲轻敌的心态,为后续战败埋下伏笔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对比《资治通鉴》与《三国志》对赤壁之战的叙述差异

答案:《三国志》侧重战役过程,《通鉴》强化决策分析;前者多引个人传记,后者突出集团互动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莫不响震失色"的表达效果

答案:用夸张手法渲染威慑力,"响震"化用《史记》典故,强化历史纵深感;"失色"的细节描写增强画面感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用曹操"会猎"典故分析现代国际关系?

答案示例:外交辞令常具有表面礼仪与实际威胁的双重性,需结合具体语境解读,如同现代外交中的"强烈关切""严重后果"等表述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