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词> 【古词】《梦溪笔谈》原文及翻译

【古词】《梦溪笔谈》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25-11-20 15:18:02

【古词】《梦溪笔谈》原文及翻译

本文围绕北宋沈括《梦溪笔谈》中的经典篇目展开,梳理原文、译文与注释,解析其科学价值与文学特色,并附鉴赏与考点分析。

原文

《雁荡山》节选

(北宋)沈括

温州雁荡山,天下奇秀。

然自古图牒,未尝有言者。

祥符中,因造玉清宫,伐山取材,方有人见之。

译文

温州的雁荡山,是天下奇异秀美之地。

但自古以来的地图文书,从未有过记载。

大中祥符年间,因建造玉清宫,砍伐山林取材,才有人发现它。

注释

图牒(dié):地图与文书。

祥符:宋真宗年号(1008-1016)。

玉清宫:道教宫观,真宗敕建。

首句以"奇秀"定调,后两句通过历史空白与偶然发现的对比,凸显雁荡山的神秘性。

创作背景

沈括晚年隐居润州梦溪园,将平生见闻汇成此书。北宋崇尚道教,玉清宫修建是重要政治事件,此段记录兼具科学考察与时代印记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三句递进,从地理评价到历史空白,再至发现契机,逻辑严密。

2. 语言:用"奇秀"概括美学特征,"未尝""方有"形成时间张力。

3. 思想:体现宋代学者实证精神,暗含对官方文献疏漏的补正。

4. 艺术:白描手法与史家笔法结合,开创科技散文新范式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这段笔记堪称科学小品文的典范。开篇"天下奇秀"四字如斧劈刀削,以斩截之力确立雁荡山的审美地位。第二句笔锋陡转,用"自古图牒"的集体失语制造悬疑。最终以官方工程为解谜钥匙,揭示自然奇观与人类活动的偶然相遇。沈括摒弃夸张修辞,仅用28字便完成地理发现史的微型叙事,这种"笔削见骨"的写法,正是宋代文人理性思维的结晶。

范文二

文字背后可见北宋知识分子的双重自觉。一方面严守实证原则,将山水发现锚定在祥符年间的具体事件;另一方面暗藏文化批判——如此奇山竟因道教宫观的修建才被"发现",暗示官方文书对民间地理认知的遮蔽。沈括以平静笔调记录这场"发现的偶然性",实则完成了对权力话语体系的祛魅。这种既入世又超然的书写姿态,正是《梦溪笔谈》超越普通笔记的价值所在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字词读音:图牒(dié)、祥符(xiáng fú)、伐(fá)山

文学常识:《梦溪笔谈》属笔记体,涵盖科技、历史、文学等内容

意象分析:"奇秀"奠定审美基调,"伐山"象征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

知识全解:宋代科技散文特点:语言简练、注重实证、以小见大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天下奇秀:__________

(2)伐山取材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特异秀丽

(2)砍伐山林

解析:"秀"在宋文中常指超越常态的美,"伐"需联系古代建筑取材方式理解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这段文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治学态度?

答案:体现严谨的实证精神,既尊重前人记载,更注重实地考察,强调知识获取的客观性。

解析:需结合"自古图牒"与"方有人见之"的对比关系作答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与柳宗元《小石潭记》相比,本文写景有何不同?

答案:柳文重情景交融,本文重客观记录;柳宗元用比喻修辞,沈括用史家笔法。

解析:需抓住唐宋散文差异,前者主情,后者主理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然自古图牒,未尝有言者"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制造认知反差,突出雁荡山"被发现"的戏剧性,为下文做铺垫。

解析:"然"字转折有力,"未尝"强化历史空白感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这段文字对现代科学探索有何启示?

答案示例:说明重大发现往往突破既有认知框架,提醒研究者保持开放心态,重视实地考察。

解析:需从科学方法论角度,挖掘古代文本的现代价值。

相关文章: